约7360字,共4课时。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他的“仁政”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能力训练点: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并能背诵文章最后一节。
2、通过学习本文,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和取譬之妙。
【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学法引导】
1.作为先秦典范的文言文,字、词、句仍应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要想理解孟子的思想和文章所要阐明的观点,欣赏孟子的艺术特色,首先就应理解文章的大意,疏通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对比以前学过孟子的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纳。
3、通过加强朗读,引导学生充分体味文章雄辩的艺术。
4、通过设置一定的研究性话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
5、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文章,从而从整体上了解本文的中心:阐述王道主张。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引入新课。
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既有《论语》。则有《孟子》。“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华文化精神的旗帜。孟子的思想和论辩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作者及其相关背景简介。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查找有关资料,在课上互相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
因为要充分理解文章的中心就必须了解作者及其作者所处的时代,这是一。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二。
附: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常用比喻陈述事理、论辩是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背景简介: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到了战果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先后受到过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孟子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