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30字。
海淀高三复习讲座----作文的审题立意(2008/11/13)
第一部分 从训练场到考场
10月31日
对情景类材料,抓动词,设问题,联系现实立意。
1.如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
关键动词: “智” 与“疑”
问题设置:为什么一“智”一“疑”?
得出认识:认识往往受远近亲属关系的影响,所以我们的认识常常是偏私的,是不公正的,但却自以为是。
我们要不以人废言。
有时候对我们有益的启示,恰恰来自陌生人甚至是对手。
联系实际:
2. 装大石头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关键动词:几次“装”
在“满”的声音旁边的那个“不满”的声音
“不满”的声音出现一次,“满”的状态就被突破一次。
问题设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得出认识:
⑴不满是前进的向导。不满比满更接近真理。
⑵认识的局限决定空间的局限。
⑶一些看起来早已经满了,无可作为的事情,其实还是有潜力可挖掘的。
⑷人生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关键看我们开拓与进取的能力怎样。也看我们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什么,把什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联系实际:
3.替龟赶鹰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关键动词:
行为主动者的动词是“赶走”和“护着”
小幼龟的本能动词是“缩”,现在变成了“鱼贯而出”
问题设置:游客错在哪里?怎样避免此类由善意导致的不可饶恕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