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720字。《优美的汉字》教案
  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教学设想:
  梳理探究部分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既不能忽视不管,也不能只是教师的讲解,应该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梳理探究的主动性、体验过程的实践性。为此,本篇内容安排学生课前尽量多地准备、查找有关资料(占有资料),初步整合资料,课上与教师一同展示探究成果、分析资料并获得一定的结论,运用有关结论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通读文本《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2.按照共同爱好原则自由组合成小组(4-8人),确定一个专题,查找、收集有关资料。
  3.对所查找资料进行梳理,整理获得的知识或得出初步结论。
  课堂展示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奥运会徽、开幕式中国文字形义的特质导入课文。(展示幻灯片)。
  二、展示探究成果:(由四个小组展示,每组不超过5分钟)
  (一)汉字的起源:
  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其中认识的约占13)
  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
  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27.24%)
  (二)汉字的形体:
  1.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六国古文----小篆(形声占87.39%)
  形体 使用器物 使用朝代 形体特点
  甲骨文 刻在龟甲、兽骨上 商代后期 象形、字形方向不固定
  金文 铸在青铜器上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线条化、平直化趋势
  大篆 刻在石鼓 西周晚期 
  小篆 可以书写在竹简等器物上 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 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2)隶书楷书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楷、真书)(宋代形声超过90%)
  形体 使用朝代 形体特点
  隶书 产生于战国晚期,汉代通用 形体扁方,较长横画呈微波起伏,右下斜笔带捺脚
  草书 形成于汉代 使用连笔,书写快捷,难以辨认
  行书 出现在东汉晚期 比草书容易辨认,介于草楷之间
  楷书 形成于汉魏之际,南北朝至今 形体方正严整,有撇、捺、硬钩,笔画平易圆转
  (三)汉字的构成:
  (1)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