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20字。
  意象的解读与运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意象的含义及其功能。
  2.掌握利用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投影二张图片(“落霞孤鹜图”及“蓝天绿水图”),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诗句拟两个标题描绘画面的意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幅图片,色彩绚丽,意境开阔,可谓“画中有诗”;这两句诗,描摹画面,恰如其分,可谓“诗中有画”。诗是一种形象艺术。当我们看到两幅画面就想到这两句诗,当我们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脑海中不由自主地也会浮现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的画面。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这类词我们在诗歌中称作什么?(学生答,教师点拔)
  二、意象的含义
  诗歌讲究含蓄,最忌情感的直接流露,思想的直接灌输(举例:就如歌中所唱“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过于直露,平淡无味)。诗歌的含蓄,表现为“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个外延极广的概念,除了诗人的“我”之外,天地间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轩榭等等。但诗歌中的意象,不是纯粹的“外物”,不是纯客观的表述(举例:我们校园,绿树翠色欲滴,鲜花艳丽芬芳,这些能不能算是“意象”?)。“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便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意象”也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让学生给“意象”下个定义)。简言之,就是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的交融,是意和象的结合。众多意象组合起来便构成意境。
  下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来加以说明。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清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词中选取了淡酒、急风、征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写淡酒不敌晨风,表达“借酒消愁愁更愁”之意。写似曾相识的一群征雁,让人联想到鸿雁传书,暗含丈夫已逝,无处可传之意。写满地憔悴损折的黄花,描绘一片花叶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词人自怜自叹的悲愁情感。写淅沥秋雨滴打梧桐,写尽诗人心中的悲苦与孤寂之情。加上守着窗儿,独自挨到天黑的主人公形象,更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的凄苦情状。词人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难消内心愁苦的淡酒,萧瑟的秋风,南飞的征雁,憔悴的黄花,飘零的桐叶,淅沥的细雨。诗人紧紧扣住“悲秋”之意,借“冷冷清清”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