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920字。
  2009年高考古诗鉴赏复习材料
  考试说明: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复习总纲:一阅读二感悟三鉴赏四解题。
  一、阅读
  (一)题目作者注解
  1、读懂题目
  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或是交待了所写内容,或是点明了创作缘由,或是点明了思想感情,或是奠定了感情基调,或是暗示了行文线索等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地分析其题目,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2005年全国高考卷《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首诗题目中的“邯郸”说明作者有客居他乡,“冬至”点明了诗歌所写的时间与特定的氛围,“夜思家”点明了诗歌抒发的感情,读懂了题目提供的这些信息,有助于对整首诗歌的理解。
  2、读懂注解
  出题者之所以给了某个注解,那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是肯定有助于读者阅读与鉴赏的,所以在阅读古诗时,其中的注解是万万不能少看的。这些注解往往给读者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作者的思想倾向,或是写作的缘由,或是对某个关键字、词给予提示等等。如2003年全国高考卷《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这首诗的中心句就是最后一句,如果没有提供任何注解,那么这首诗的主题是比较难理解的。有经验的人就能从这个注解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要远离世俗生活,追求恬淡宁静的心境。
  3、读懂作者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而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观点、生活经历、审美情趣、时代气息等等都直接或间接表现有诗歌语言之中,所以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的这一些相关信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比如李清照的词能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重在一个“乐”字,而后一阶段主要突出一“悲”字,这一些变化都受她的生活经历所影响。
  再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在担任宰相期间,力主改革,但最终因保守派的反对而失败。王安石坚持自己的改革主张,不向保守派屈服。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王安石正是借梅花而自喻,表明自己在政治改革上的态度。不管处境如何,寒冷且无花为伴,梅花依然会开放,并逸香于世。
  又如王维是一个亦官亦隐的诗人,有了这样的背景知识,再来读他的《竹里馆》,就很容易把握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都写进这美妙无比的景色中了。
  (二)联想想像
  诗句特点:意象组合及意象跳跃;语义省略及语序倒置。
  1、意象组合及意象跳跃(时间推移,空间转换)。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徂,过去。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之“倦”,颇具匠心,请简析。
  这首诗前六句写景,一句一个画面,从初更人定依次写到天色微明。前四句仿佛客观地摹写,五、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之中,而以飞萤、水鸟相比,暗示着诗人身世的孤凄。第七句点明诗人一夜未眠的原因,第八句总摄全诗,诗人叹息一夜大好时光白白地过去了。这一句,犹如神龙掉尾。有了这一句,前六句景色全活了。原来诗人忧念国事,感叹身世,而一夜未眠。唯其彻夜静卧未眠,对于外界的景物变换方才体察得如此深细,而其间正以情贯之。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