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60字。《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的写作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三、思想教育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 扫清字词句障碍,理解词作。
  2.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味。
  3. 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重点把握词人“栏杆拍遍”的形象。
  【教学难点】
  1.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 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谁知道这句名句是谁写的呢?没错,就是辛弃疾。高一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辛弃疾的《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辛弃疾的爱国词作,他的词还有一个重要内容,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辛弃疾的另一篇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辛弃疾的有关知识: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 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岑(cén) 玉簪螺髻(zān luō j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