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380字。《金瓶梅》:一部晚明社会“食货志”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侯会(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侯会教授,大家欢迎!
  《金瓶梅》如何描写货币在晚明时期人们商品生活这的作用?西门庆的发家史显露他是怎样的一个商人?在小说又是如何刻画食货与人性的深层联系?请侯会教授主讲,《金瓶梅》:晚明社会的一部“食货志”。
  主讲人:
  “食货志”原指史书中一种文章体例,是专门记述某一朝代财经情况的专题文章。
  “食货”的“食”指粮食,“货”指布帛、财物等等,即百姓的生活必须品,也是国民经济的要素。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吃穿问题。过去有一段时期,我们片面强调“政治挂帅”、“政治第一”,把政治和经济对立起来。其实什么是政治?最大的政治就是搞好经济,处理好“食货”问题,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明代阳明心学有个命题:“百姓日用即道。”什么是“道”,什么是治国执政的方针大略?那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说到底,就是让百姓有吃有穿、生活安定,这就是最大的治国之“道”。
  今天我讲的这个题目,就是从吃饭穿衣的角度来谈《金瓶梅》。——史书《食货志》是从大处着眼,记述一朝一代的经济发展、财经政策等;老百姓的生活细节反映不出来。要了解这些细节,就得看小说。小说也是历史,是生动细腻的百姓生活史,记录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吃饭穿衣、婚丧嫁娶等种种活动和情态。尤其像《金瓶梅》这类的“世情小说”,镜头对准市井生活,写读者身边的普通人、寻常事,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生活琐事。而在所有世情小说中,《金瓶梅》又是涉及经济金融信息最多的作品,因此成为人们了解封建社会底层生存状态的最生动读本。文革前,毛泽东同志提议出版《金瓶梅》,就是出于让干部深刻了解封建社会的目的。
  通过读小说,我们可以得知:那时的人使用什么货币?当时的物价水平如何?各阶层人士的日常花销又怎样?尤其像西门庆那样的商人,整天跟和金钱打交道,他的钱是怎么挣的?又是怎么花的?他金钱观念如何?这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人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也一定程度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例如潘金莲一向被视为淫妇、妒妇,要了解她的性格成因,恐怕也得从经济因素中去寻找原因。
  今天我们讨论两个话题:一、金瓶梅中的货币与物价;二、食货与人性——谈谈《金瓶梅》中的人物,以西门庆、潘金莲为代表。
  谈物价,先来看看货币。
  古人使用什么货币?读小说、看古装电视剧,我们知道古人使用的货币主要有两种:白银和铜钱。
  白银属于贵金属。贵金属主要指黄金、白银,但历代黄金很少在市面上直接流通,一般都要换成银子使用。因此白银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贵金属货币。——中国是使用白银最多的国家,尤其是晚明到清代,世界上的白银都集中出口到中国来,中国号称“世界白银的唧筒”,“唧筒”就是压水机,这是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一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发行“法币”,白银才正式退出金融舞台。
  铜钱早在秦代就已流行,先有“秦半两”,后来又是“汉五铢钱”,都是扁圆形铜板,中间一个方孔,所以又有“孔方兄”的别号。铜钱的单位是“文”和“贯”,一个铜钱是一文钱,一千文是一贯。但是铜钱分量沉,价值低,携带不便。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人们很少使用铜钱,主要使用白银。——《金瓶梅》中的货币就是以白银为主的,这反映了明代万历年间的情景。
  除了白银和铜钱,还有没有别的货币呢?有。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三言”中《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创作时间问题。一般认为这是一篇宋代的话本,我以为是元代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理由是从货币上论证的。我说:《十五贯》有个很大的漏洞,大家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十五贯铜钱有多重?
  中国的铜钱,自宋元以后,单枚的重量有个大致规范,约在3—4克之间。按3克算,一贯钱一千文,就是3000克,3公斤。十五贯铜钱重45公斤,折合今制为90市斤,比两袋面粉还重。俗话说:“远路无轻载。”崔宁是个收账的小伙计,要驮着90斤的重物长途跋涉,还要一路照顾萍水相逢的小娘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得不到解释,这个故事也就失去了起码的逻辑依据。——但是我们相信我们的祖先是聪明,决不至于让一个明显违背生活逻辑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而且竟然没有一位说者、听者提出质疑来。因此我们不能不考虑,在这个故事中的十五贯,真的是体积大、份量沉的铜钱吗?有无可能是另类货币?
  其实你如果熟悉中国货币史,就会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从西周时就有类似纸币的货币,是皮革制成的。唐朝的纸币叫“飞钱”,宋代的纸币叫“交子”、“会子”。到了元朝,就几乎完全使用纸钞了。元代的纸钞号称“宝钞”,用一种特殊的纸印刷的,单位和铜钱一样,有“贯”有“文”,面值分十等,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也有一贯、二贯等等。朝廷硬性规定:民间不准金银、铜钱流通,纸钞是当时惟一的法定货币。后来又发行一种“银钞”,单位和白银一样,也按“两”、“钱”、“分”、“毫”、“厘”等标志面额,由二厘至二两,共分十三等。——所以我们读元代文献,说到多少贯,多少文,或是几锭、几两、几钱,指的其实都是纸钞。
  这样一来,十五贯的问题就解决了。导致三个人死于非命的这十五贯钱,其实应当是纸币。这个故事应当发生于元代;因为那时社会上全部使用纸钞,说故事的人直接说多少贯,用不着解释“这是纸钞,不是铜钱”。可是到了明代,纸钞不流通了,“三言”作者在整理小说时,把十五贯描绘成铜钱,于是出现上面所说的纰漏。
  明朝开国时,考虑到元朝的纸钞到后期贬值很厉害,导致经济的崩溃,因此想恢复使用铜钱。但是老百姓(尤其是商人)不愿意,理由是铜钱价值低,分量重,不便携带,还是元朝的纸钞好。所以明朝洪武初期就制定钞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