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40字。
在文学馆听讲座:周瑜——《三国演义》的最大冤案
主讲人:周思源
主持人:细心的读者只要拿《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中一个最大的冤案。《三国志》里那个文韬武略、心胸开阔、英雄豪侠的周瑜,到了《三国演义》里成了心胸狭窄、疾贤妒能的“小气鬼”。接下来,我们欢迎周先生给我们讲《周瑜——〈三国演义〉的最大冤案》。
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尊重艺术规律
长篇小说毕竟有自己的艺术规律,不能完全服从历史事实,必需在总体上真实的前提下适当虚构,有时候就不得不在人物总体评价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些重要人物的个性作一些重大改变。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周瑜。由于诸葛亮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主人公,诸葛亮前期的主要对立面就是周瑜,为了陪衬诸葛亮,这样周瑜(175——210)就吃亏了。
周瑜字公瑾,瑾和瑜都是美玉。他“有姿貌”,是美男子。他和孙权的哥哥孙策同年,是好友。周瑜协助孙策打下了长江下游和淮河以南的许多地方。本来袁术想用周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谢绝了,只要求当个地方官走了。孙策立即任命他为中郎将。<<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建安十三年(208 )大破曹军时只有33岁,35岁因病去世。周瑜多才多艺,年青时就精通音乐。只要奏乐有错误,他必定会发现,发现了就一定会加以指点,所以当时有民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周郎会发现,可以请周郎指点指点)的说法。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联吴抗曹,这个战略起了关键性作用。但是整个战役的指挥者实际上是周瑜。周瑜在说服孙权上起了重要作用,小说中是诸葛亮激将法激的;利用火攻是黄盖提出来的,后来都改成诸葛亮,这些都是出于突出诸葛亮这个主要人物的创作需要。小说中周瑜的性格特点主要是心胸狭窄,特别忌妒诸葛亮。这是小说为了使不同人物性格区别鲜明的创作需要。<<三国志•周瑜传>>说他“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唯与程普不睦。”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毛宗岗在评点周瑜的忌妒时有几句话讲得非常精彩:“周瑜非忌孔明也,忌玄德也。孔明为玄德所有则忌之,使孔明而为东吴所有则不忌也。观其使诸葛瑾招之之意可见矣。”他说,庞涓忌孙膑是因为他们同事一君之故,所以想杀他,那是为己,是个品质问题。而周瑜想杀孔明是为了国家利益,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不是品质不好,所以“周瑜真爱孔明之至耳。”(44回)小说过于突出周瑜的气量小,电视剧也基本上是这个路子。当然作为艺术形象气量狭窄的周瑜也是很成功的。在戏曲中周瑜就更加吃亏了。诸葛亮(181__234)在戏曲行当中属于老生,挂髯口;而周瑜属于小生,形象上显得就没有诸葛亮成熟。所以我一直认为周瑜心胸狭窄是<<三国演义>>最大的冤案,不过这是艺术需要,没有办法,不能平反昭雪。
如果说对于周瑜性格的改变是出于人物艺术形象塑造的需要,那么对于赵云年龄等作调整则是出于艺术结构平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