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7990字。福建省南安一中08-0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必修5)
  班级           姓名           座号        
  A部分(共100分)
  一、(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突出的矛盾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矛盾。一般说,乡村代表的是自然,而城市代表的是工业。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进步过程。可是城市不断侵吞乡村,也就是人类日益远离自然,不断出现城市化的诸种弊端。人被挤压在城市狭小的空间中,变为城市动物。城市夺去了农村风光,夺去了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在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人也在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恶化。环境问题不单纯是人的审美能力丧失的问题,更迫切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问题。环境危机是人的生存危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生存,保护子孙后代,这已经不是文人骚客的寄情山水的要求,而是生命自身的要求。我们要使我们的环境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而不能是仅仅作为取之不尽的仓库。只有自然作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才可以具有审美价值。一条为工业污染的河流与清澈的河流相比既不适宜生存也不会生产美感。
  我们虽然为城市化的某种弊端而苦恼,但农村也非天堂。城市与富裕、文明相联系,而农村与贫困、落后相伴随,人们还是不断想方设法离开农村而流入城市。这样,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嚣闹的尘世。在社会进步中,如何既使自然成为实践对象、认识对象,又培育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这不单纯是个哲学问题,而首先是个社会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自然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它的审美价值,应该是使人更接近马克思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预言,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当然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相当遥远。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的环境意识正在觉醒,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离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独立得到完满的解决。
  1、作者认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根本方法是(  )
  A、抑制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们回归自然。
  B、不断壮大人类自身的力量。
  C、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
  D、消除工业污染,制止环境恶化。
  参考答案:C  (A、B不合文意,D为具体办法不是根本方法)
  2、以下理解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导致乡村与城市矛盾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忽视自然的美学价值。
  B、保护环境,既是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的要求,更是生命自身的要求。
  C、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嚣闹的尘世,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摆脱贫困与落后。
  D、社会发展产生农村的城市化,这既是必然趋势,也是进步趋势,然而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
  参考答案:A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