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0810个字。
古诗词鉴赏
田雨
一
学习指导
鉴赏《诗经•子衿》这首诗要着重分析它的心理描写,其次注意它的修辞方法的运用。
选文展读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②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③嗣音?
青青子佩④,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⑤,在城阙⑥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篇章诠注
①子:男子的美称。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衣领。或读为“紟(jīn)”,即系佩玉的带子。 ②悠悠:忧思貌。 ③宁不:犹何不。嗣:《释文》引《韩诗》作“贻”,寄也。“音”谓信息。 ④佩:指佩玉的绶带。 ⑤挑、达:往来貌。 ⑥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是男女惯常幽会的地方。
赏析点津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训练设计
1.诗中刻画女主人公运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是什么?
2. 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精要积累
本诗中的名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知识链接
本诗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西周至春秋中叶诗歌305首,时间跨度500余年。以四言诗为主。分“风”“雅”“颂”三大类。艺术手法普遍运用“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统称为《诗经》“六义”。
答案精解
1.心理描写,详解见赏析点津。
2.夸张。表现了主人公对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二
学习指导
这是一首抒情诗,鉴赏这首诗要注意其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选文展读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①,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②,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③。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④;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⑤。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⑥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篇章简注
①行行重行行:不停地走。②道路阻且长:道路险阻而遥远。此句是用典。《诗经•蒹葭》有“溯回从之,道阻且长”。③胡马:指北方边远地区所产的马。越鸟:泛指生活在南方的鸟。这两句化用《韩诗外传》:“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巢。”④缓:宽松。⑤反:同“返”。⑥弃捐:抛弃。
赏析点津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