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8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海阳中学  程美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3、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积累字词句 
  2.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反驳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成绩好,分数高,就是优生。反之就是差生。我听见了有同学在下面议论,我说得不对吗?(让学生来反驳教师) 
  你们想把我说服吗?那我们就来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这篇文章的反驳技巧。你们才能有充分的理由来反驳我。 
  二、初读课文 
  I、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 玄虚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 诓骗 怀古伤今 前仆后继 抹杀 
  (解说:初读课文,须扫清障碍。可让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 
  2、用圈点法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然后在小组上交流。 
  三、感知课文
  分小组展开朗读。
  (1) 整体感知本文的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等)结合资料库,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年代的事? 
  多媒体出示资料: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 划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语句。 
  (3) 体会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轻重、快慢、高低等语速语调的变化。讨论朗读。 
  A.……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从“自夸”一词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态度?所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讥讽。) 
  B.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C.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