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考虑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在做衔接题时,我们首先要注意到的就是句于的主干,而主语作为一句话中被陈述的对象,承载着重要的信息。理清主语往往就能把握住语意的脉络。汉语言的语法和习惯用法都表明,在一个相同的主语统领下,中间一般是不插入另一主语领起的话题的,否则,整个句子就显得语意凌乱、条理不清。在解衔接题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一点。
二. 揣摩表述话题的向心性
语言的表达,在相对独立的语境中,总是要围绕一个中心话题来展开,才能使语意指向明确,让读者、听者清晰地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做语言衔接题时,我们要高屋建瓴,从完整的语境入手,揣摩作者在本段话中表述内容的重心所在。一个完整的语境,往往由多个句子组成,在揣摩时,应仔细分析,因为单从主语来看,有时信息不十分准确。要用联系的观点去思考,而不能孤立地分析某一句。从这个角度说,就是在做语言衔接题时,应该考虑话题整体表述向心性的原则。
三. 合乎语意表达的逻辑性
不管什么文体的文章,在描写、叙述、抒情、议沦或说明时,总要遵循一定的表述法则,这样才能符合人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规律,即人们平常所说的“合乎逻辑”。在我们做衔接题的过程中,根据表述内容的不同,通常要考虑到这样一些行文规律,如从时间(或由先到后,或由后到先)、空间(或由里到外,或由外到里;或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心理(或由悲到喜,或由喜到悲;由或静到躁,或由躁到静)、事理(或由轻到重,或由重到轻;或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或由种到属,或由属到种;或由感性到理性,或由理性到感性)、逻辑(或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抽象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或有个别到一般)等方面按一定的联系,有机地进行排列。
四. 注意句中信息的暗示性
这一方面就是要求同学在解题时,从句中可能出现的以下几个暗示角度来搜寻解题的信
息:近义词语的互相照应、指示代词的语意落实、关联词的衔接、语气表达的一致、标点符号的提示等。如果句子中出现了这些信息,那么我们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巧妙轻松地得出答案。
五. 把握语句的结构的对称性
汉语表达既讲究语调的抑扬顿挫,也追求形式的对称与完美。古诗词在这一方面就达到
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现代文的语音运用上,力求语言表达形式上的整齐优化也是每一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