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290字。针对高考中的语言表达题进行设计的专门的训练,有考题导引,方法指导,有配套练习。 2008年语言表达高考重庆19题、福建16题的讲解训练
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 唐国田
高考真题
【重庆卷第19题】据媒体报道,2008年5月8日9点18分,奥运祥云火炬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冲顶过程中,一朵白云始终停留在珠峰上空。火炬点燃不久,一道彩虹在珠峰上空出现。请以此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做一副对联。(4分)
【福建卷第16题】今年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就全球粮食价格飙升可能引发的后果发出预警。阅读下面图表,请你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宣传标语(16字以内)。(3分)
注:灰线为耕地面积,黑线为粮食产量。
命题原则
语言运用题的命题原则是重视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兼顾情感考查。随着新课标的施行,高考语文对考生语文素养、综合能力的考查也逐渐深入,命题者往往紧扣时代脉搏,注重挖掘现实生活内容,创设特定情境,对考生的创造性能力进行检测。
1.坚持考查实用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考对语言表达的总要求是“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所谓语言表达技能,就是《考试说明》所规定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等表达技能。试题运用的材料多来自现实,多与中学生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为人处事密切相关。
2.试题的考点呈综合性
一方面试题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但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表达与认识能力密不可分,言语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一道试题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往往是多种兼用,一道题只考一种表达形式的试题相当少见。
3.试题呈开放性,语用的特点更加鲜明
一般说来,语言表达题所给的材料往往提供一种情境,目的在于激活考生的思维,引发联想和想象,并按照要求作表达。因而答案更加灵活而富有弹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积累,写出各式各样的符合要求的答案来。
试题解析
2008年重庆与福建卷分别考了对联题与图文转换题,应该说这是两道很成功的语言表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