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里要有自己 例评二则
张家港高级中学 刘步春
例一
又一种辉煌
敬爱的听众,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又一种辉煌》。
当我站在讲台上,准备讴歌祖国50年辉煌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了许多生动的画面,从泥泞的乡间小道到高速公路,到立交桥,从昏暗的煤油灯到电灯、电话、多媒体。是的,这些都是祖国50年辉煌的见证,但是,我的思维很快定格在两幅人物肖像上,一幅是我爷爷,一幅是我父亲。
爷爷,一个本本分分的老人,从来没有进过学堂的门,不懂数理化,不识ABC,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知辛劳,别无他求,一辈子生了八个子女,还想生老九老十。
父亲则完全是另一个样子的人。他虽然也是农民的后代,但是他更像一个知识分子。年过四十,早就不是读书求学的年龄了,可是他坚持自学,非要学个大学毕业不可。他是一个勤勉的机关干部,又是一个极具参与意识的人,从科索沃战争到世界杯足球赛,从克林顿绯闻到世贸组织的入关谈判,就像关注自己女儿的考试成绩一样,他追踪报纸和荧屏,时刻关注着那些爷爷永远都不会关心的事情。
和爷爷相比,父亲是一个“贪婪”的追求者,但是在一个问题上他永远不如爷爷。爷爷生了八个子女还嫌少,而父亲只生了我一个女儿便满足了。爷爷指责父亲:“你真要绝八代了!”父亲只是一笑:“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亲爱的听众,从我爷爷和我父亲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两代人的差异吗?这种差异不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吗?衡量社会进步与否,评判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不仅要看到社会物质财富的多少,不仅要看到生活水准的高低,还要看到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从穿棉袄棉裤到西装革履,从吃煎饼窝头到牛奶面包,这固然是进步,从只知吃喝拉撒到丰富的精神追求,这也是一种进步,而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进步。爷爷那一辈人,曾经生活过,他们只知辛劳,别无他求,他们活得艰难,活得沉重,活得浑浑噩噩,暗淡无光。父亲那一辈人正在生活着,他们懂得生活的意义,讲究人生的质量,他们活得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