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39张。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资料丰富,讲练结合。配套教案约3430字。
课题 书愤
教学目标 1、认识陆游
2、学习《书愤》,理解思想内容
3、比较阅读
重点 学习《书愤》,理解思想内容
难点 认识陆游
教学过程 一、走近陆游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4、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5、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7、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生当金人南侵,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陆游在政治上,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通篇都是围绕着“志”写的。
二、学习《书愤》
1、赏析诗歌的技巧
看诗题看背景(论世)看注释看诗人(知人)
看诗眼看典故看手法
2、背景简介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3、解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教学过程 4、朗读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赏析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6、总结——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三、拓展练习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鉴赏要点:讽喻手法。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流露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一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