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23张,图文结合,思路清晰,制作精致;从字词到课文分析,内容全面,并有文言知识归纳,资料丰富。教案约2340字。
邹忌讽齐王纳谏
fzh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 学习齐威王虚心听取意见与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可贵品质。
4.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文意。
2、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特色和劝谏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认真纳谏的大度胸怀。
2、学习人际交往中要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尽量用委婉劝说的方式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让别人易于接受。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导读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充分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字词、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导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讲的是什么故事?(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供奉佛骨,触怒唐宪宗,从刑部侍郎被贬为潮州刺史)其实,历史上此类事件屡见不鲜:司马迁、屈原……那么为国为民怎么能使劝谏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同学们,学习这篇文言文要完成怎样的目标?(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回答)
(多媒体分别显示教学目标)
二、解题并简介《战国策》和战国的有关资料:
让学生展示预习中搜集整理的资料,在多媒体分别显示以下资料:
1、邹忌是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2、《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