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60字。
《沁园春•长沙》教案
杨铁柱
【文本解读】
《沁园春•长沙》安排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单元。根据编者要求,学习诗歌,要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并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品位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毛泽东诗词属于豪放派诗词,在吸收了外来思想文化的基础之上,又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词(特别是豪放派的诗词)中的积极因素,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具有大气磅礴、含蕴深厚的艺术特色和雄浑、豪放、壮美、挺拔、畅达的艺术境界。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阕的抒情。
下阕则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寓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因而,对于本词的鉴赏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1、由写“乐景”到抒“豪情”的景情转化。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美”。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2、认真领会本词的意境。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