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620字。襄樊城关中学高一语文第一册期末检测试题(三)
  本试卷全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命题:高一语文组  范围:全册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综合题中的非选择题和作文题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相对应的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考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39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饿殍(piǎo)    脊(jǐ)梁     气氛(fēn)     尸骨累累(lěi)
  B.坍圮(qǐ)      内疚(jiù)    亵(xiè)渎     蓊(wěng)蓊郁郁
  C.低徊(huái)    驽(nú)马     哂(shěn)笑    杀一儆(jǐng)百
  D.孝悌(tì)      渚(zhě)崖    恪(kè)守      半部论(lún)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提示:结合语义分辨)    (    )
  A.琢磨  不可捉摸  富余  生活富裕  B.启示  征稿启事  质疑  毋庸置疑
  C.谋取  牟取暴利  伸张  申张正义  D.付出  入不敷出  淹没  湮没无闻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提示:注意习惯用法)    (    )
  ①“法轮功”分子      无视国际准则,一再攻击我鑫诺卫星。
  ②被表彰的这批劳模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工作,      为“三个代表”忠诚的实践者。
  ③文艺晚会开始了,先是大合唱和男女声独唱,      演出了精彩的歌舞剧。
  ④这次失败,对年轻气盛的他来说,      不是一件好事。
  A.居然  不愧  既而  难免  B.竟然  无愧  既而  未免
  C.居然  无愧  继而  难免  D.竟然  不愧  继而  未免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提示: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    (    )
  A.金三角的贩毒分子,在从境外获得轻武器补充后,如虎添翼,制毒贩毒更加猖狂。
  B.走进科技馆,见物明理,见异思迁,人们将会从中学到、想到许多在馆外学不到、想不到的东西。
  C.2009年春节晚会已经到了节目创作的实质性阶段,导演金越最近召开了几次策划会,兼收并蓄,吸纳了其他竞标方案中的精华。
  D.在劫持莫斯科剧院的车臣匪徒开枪杀人的情况下,俄罗斯警方看风使舵,立即启动预定的武装解救人质方案。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精神,切实解决开发区过多过滥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商务部最近发出了“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
  B.伊拉克东部在2007年又发生了多起武装袭击联军的事件,是萨达姆的支持者所为?还是“基地分子”的残余势力所为?抑或是伊拉克的部落势力所为?人们无从知道。   
  C.当地时间2006年12月6日下午,一架载有94人的伊朗空军C-130运输机在首都德黑兰南部居民区坠毁,至少造成128人遇难。
  D.见闻的真切、感受的深刻,使其行文“不事铺张,不事雕绘,意随景到,笔借目传”,(张岱《跋寓山注二则》)自有一种纯朴之美,此所谓“入之愈深,则其言愈质”也。
  6.填入下列两句话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
  (1)最近,我又回到白云湖,时值初夏,            。
  (2)我们要育的是莲藕,因为它               。
  ①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大湖之内,碧波荡漾,一望无际。
  ②大湖之内,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环湖大堤,垂柳轻拂,婀娜多姿;湖心桥畔,楼榭亭阁,错落有致。
  ③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④埋没底层,尚思抱节守志;出自泥淖,却能抗浊排滓;花色虽艳,从不欺世媚俗;莲心固苦,但可医病疗疾。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学习型社会是以学习求发展、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这一概念的雏形是由美国学者赫钦斯提出的。1968年他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理想,浸透着他古典自由主义的文化精神,是对当时教育上国家主义、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等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价值取向的批判性回应。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的报告,采纳了赫钦斯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较之赫钦斯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理解更加紧密地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1986年,著名教育学者胡森的《再论学习型社会》,将“终身学习”看成是继续教育的一个主题,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大规模流动、失业以及“知识爆炸”等带来的挑战。这些论述进一步提升了学习型社会概念在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方面的影响力。这种从教育与变革社会的关系出发来看待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思想,在联合国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