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550字。
  《狗之歌》备课资料
  自学指导
  一、“抒情诗”的写作有多种方式,《狗之歌》就是一首通过“叙事”来完成“抒情”的作品,它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诗人没有介入故事之中,而是保持了一种情感的克制。阅读此诗,首先要把握这个故事的脉络:从早晨到晚上,一只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又失去了它们。
  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叙事,诗人并没有交代一切,比如“主人”为什么要丢弃小狗,小狗的命运如何等。这些故意省略的部分,读者可以从诗中的一些细节中猜想出来。主人“愁眉不展”,这或许暗示了生活的艰难;母狗一直追到“尚未冰封的水面”,则暗示小狗已被主人溺死。诗人省略这些环节,为的是将笔墨集中在描摹母狗的情态上,像描写一个人那样,从心理层面展现它的深情和悲痛。
  三、在这首诗中,还应关注的是它精妙的意象。融成水滴的雪花,涟漪泛起的水面,还有接纳一切的雪地,营造出诗意的氛围,俄罗斯大地的寒冷、严酷和温情得到有效表达。至于“茅屋上空的弯月”,被母狗误认为自己的狗崽,更是传神的一笔。金色的弯月孤零零悬在半空,加上母狗哀伤的吠叫,构成了一幅凄清、哀婉的画面。
  参考资料
  一、关于叶赛宁(王守仁)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生于梁赞州康斯坦丁诺沃村(现名叶赛宁诺村)一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对于十月革命,他表示欢迎。第一本诗集《扫墓日》于1916年出版,其中有优美的风景诗,也有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诗。十月革命后曾创作过歌颂革命与革命领袖的诗篇,如《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列宁》(1924)、《大地的船长》(1925)等。他曾受到颓废文人的包围,迷恋过形式主义,一度成为意象派诗人。组诗《小酒馆的莫斯科》(1921~1924)以莫斯科小酒馆为题材,美化流浪者与无赖汉的颓废情绪。1924至1925年是他创作上新的高潮时期。诗集《俄罗斯与革命》(1925)和《苏维埃俄罗斯》(1925)渗透着歌颂革命与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描写了农村革命的广阔图景,塑造了建设新生活的战士的鲜明形象。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叶赛宁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他未能从根本上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期望于革命的是建立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歌颂革命,却没有投身于革命的决心;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个人生活中又常常受感情的盲目驱使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感情极度矛盾下自杀。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自然的人化,情思的物化(顾蕴璞)
  1922年5月17日,高尔基在柏林阿•托尔斯泰的寓所会见了正与邓肯在西欧度蜜月的叶赛宁。叶应高尔基的请求朗诵了自己在1915年写的抒情诗《狗之歌》。在他开始朗诵之前,高尔基在交谈中称他为“俄罗斯文学中头一个如此巧妙、而且能以如此真挚的爱来描写动物”的人。而当他朗诵完这首诗时,高尔基更“不由得想到,谢尔盖•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人,毋宁说是造化特意为诗歌、为表达绵绵不绝的‘田野的悲哀’、表达对一切动物之爱和恻隐之心(人比万物更配领受它)而创造出来的一架管风琴”,甚至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仿佛“在这位风格独具、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俄罗斯诗人周围,一切都越发令人感到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谢尔盖•叶赛宁》)。一首短短的抒情诗,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久久的回忆,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但其中奥秘何在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