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080字。
《漫游者的夜歌》备课资料
赏析指导
据说,这首短诗是在一个山顶上写成的,当时歌德夜宿在山顶一幢猎人的小木楼中,即兴吟成此诗,并把它写在木楼的板壁上。50多年后,即将告别人世的歌德,故地重游,重又读到了壁板上的这首短诗,念起“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感慨无限,潸然泪下。这首短诗朴素简练,几乎没有什么藻饰,只有短短八行,但意境高远,也似乎包含了某种永恒的哲理,被公认为歌德作品中的绝唱。
这首诗以一个登山者的视角展开,读者可设想他站在阒无人迹的山顶,在天宇、树林、鸟儿之间的一片“大安静”中,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隐秘的关联。在空间的构成上,此诗很有特点,由高及低、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先从峰顶之上的天空写起,给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继而写到树木,但不写树木而写的是树梢,则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效果,进一步烘托出“安静”的绝对;再写到隐没在林中的鸟儿,最后仿佛一声感叹,人也要在万籁俱寂中休息了。在视角的推移过程中,既有宏大的空间营造,又有细微的感觉捕捉,读者似乎也被引领着,置身于那样的山顶,被大自然的寂寥所融化。另外,这首诗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它写的虽是一时一地的感受,但提供的却是一种普遍的经验,譬如,诗人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就会带来一种超越感,那个登山的漫游者站立的地方,似乎不是一座山的峰顶,而是世界之巅(“一切的峰顶”),将天空、山顶、树木、鸟儿与人融成一体的大安静,也就成为某种宇宙秩序的象征,诗人在捕捉一种感受的同时,也似乎在传达一种玄奥的哲学,它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作品,在结构、意境上与《漫游者的夜歌》十分接近,如柳宗元的《江雪》,在空间构成上也是由大到小、由远及近,在视角转换中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再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一首关于“登高”的诗作,抓住刹那之间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有关历史、宇宙的苍凉感悟;而李白的“夜宿峰寺顶,/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也是写峰顶之上、天宇之下的某种终极感受,与这首《漫游者的夜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先介绍这首小诗的缘起以及在歌德作品中的地位。此诗较短,可让学生背诵,在反复的吟哦中,体味诗歌无穷的意蕴。
二、作品讲解
1.讲解短诗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由物及我的视角转移和空间构成。
2.诗歌的境界十分广阔,但对自然的细微之处,也有敏锐的捕捉,分析“阔大”与“细微”这两种效果是怎样获得的。
3.向学生提问,诗人为什么要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这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提升有什么作用。
4.组织学生讨论最后一句:“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扩展与比较
将此诗与几首中国古诗比较,如柳宗元的《江雪》、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的《夜宿山寺》,讨论它们在空间构成以及艺术境界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一、一首朴素的诗(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