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10460字。
  安徽望江二中2009届毕业班期末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命题:金盛林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12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勘误  局域网  玩事不恭  如切如蹉,如琢如磨
  B.影牒  天然气  出其不意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C.题词  水蒸气  绝无他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D.座落  高材生  尾大不掉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着集体主义情怀的墨子,在推行“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上身体力行,激烈地反对贵族统治者“富侮贫,贵傲贱”的主张。
  B.张继落榜之后,失意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途经苏州时便创作了那首出神入化的《枫桥夜泊》。
  C.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D.招聘人才不像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只管找个大鲜亮的拿,正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道理用人单位自然明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报道,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检测,鸭子吃了掺进苏丹红的饲料后产生的“红心”鸭蛋,含有苏丹红IV号。
  B.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负担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这自然有时代发展的客观原因,也关系到我们内心世界的波动。
  C.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和课业负担,使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变得日益狭窄,这成了一个焦点问题。
  D.走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不断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春日融融。和风习习。花红草青,气息清新,难怪唐人语出惊人:“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②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芳草萋萋,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
  ③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别有一番情趣。
  ④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
  ⑤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屈尊郊野,远足寻觅。
  A.②⑤④③①   B.③④②⑤①   C.④③⑤②①   D.②⑤③④①
  二、(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曹世潮
  世界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综观500年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他们走过的道路,有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文化能力(这一民族或国家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二是需求(一种普遍的需求)。
  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一流国家的产生或消失。当一种文化能力最能满足的需要还没有产生时,这种能力被荒废着。比如商业不发达时,犹太人的市场经营能力被荒废了;制造业没有产业化时,德国人、日本人的制造能力毫无用武之地;当软件不知为何物时,印度怎么想都不可能取得在国际软件行业的位置。民族、国家、地区和个人发达的前提条件就是需求,一种人类的普遍需求。当这一需求出现,而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文化能力可以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时,他们的发展和发达就指日可待了。从民族到个人的发达无非是人类需求、我最擅长、能者不多三条的结合。
  欧洲人(尤其是北欧人)因为生存需要,几千年来都有一种强烈的物质需求,这种需求激发了他们的文化能力和文化形成,体现出了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精神。就像韦伯说的: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这一系列的理念是在它的需求与自然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当人们必须通过制造、生产物质产品来满足生存需要时,这种理念自然就出现了。当一系列的理念形成文化,当这种精神和文化成为欧美普遍自觉的文化观念和方式以后,这种能力就养成了。可是,为什么在这种文化能力养成后,欧洲在公元1500年至公元
  5.下列对“一流国家”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具有悠久历史和先进文化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
  B.具有很强的个人文化能力和发达的经济实力的国家。
  C.具有适应时代的文化能力并可以满足世界范围普遍的需求的国家。
  D.具有制造能力与市场经营能力和领先于世界的软件行业的国家。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