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70字。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
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一个学期,两本书是二个模块,有四个专题,每一个专题下有三个板块。
模块整体介绍:向青春举杯(人与自我)、获得教养的途径(人与自我)、月是故乡明(人与社会)、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三个向度。人文话题统领、精神发育为线。
用这样的模块的好处:1、所有文本的指向相对统一;2、有助于学生专题指导下的综合性学习;3、每个专题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话题场”,有且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
体悟人生:交流青春话题,感悟多彩人生
设计未来:正确认识自我,理性规划人生
《沁园春长沙》:二三十代进步青年指点江山的激情
《致青年公民》:五六十年代激情燃烧的年代,献身祖国、改天换地的热情
《相信未来》:十年动乱中青年对未来的不失信心
《六月,我们看海去》:改革开放时代的旋律中青年追求理想、实现梦想的精神
中华民族一个世纪青年的成长,让学生明白青春是一种责任。
重点:吟诵与朗读。
学习方式:活动体验式。不是传统意义上规定的课文与作业,它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供选择。
要设置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基本要求:1,强调经历与参与,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倾听、开口、动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亲自去感悟。2,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看,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吟诵青春”要组织学生围绕“理解”与“朗读”两个要点展开活动,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通过活动体验,学生朗诵诗歌能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朗诵实际上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因为“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不从内心依据出发去研究语言发动的全过程,就不能揭示朗读的真切奥秘,也就不能说是认识了朗读的真谛。
教师的读不应是范读,而应该是与学生朗读的交流。应告诉学生自己的理解。重点应读出感情。
《沁》大气磅礴,读稳字韵。
《致》P14示例
《相》沉重一点,较难读,因为采用了一些同样的句式“相信未来”,应读出。
《六》风风火火(与《雨巷》比较。)
专题二:体悟人生
《十八岁和其他》:沟通的媒介,两代人读一篇文,家长看,与文本碰撞,与孩子心灵碰撞。
一是处理好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思想与必要的引导、教育的关系,既要防止用唯一的价值标准评价学生的错误。
专题三:设计未来
方案A:理清思路,看马克思是怎样选择职业。
有两个问题不能忽视:(1)鼓励学生讲真话,负起语文的教育责任;(2)要创设良好的学习讨论的氛围。
体验活动关键是要抓好以下环节:
(1)预留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准备发言,必要时可以要求按讨论题目写出发言要点;
(2)采用多种形式,创造出更多的发言机会,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不能由少数学生垄断话权;
(3)一定要安排将小组讨论的要点向全班报告、交流的环节;
(4)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班交流,都必须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有效的方法是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别人的发言要点。
说,要规范的说;想,要善于把想到的要点记录下来;听,要勤于记录别人的发言。
专题三:月是故乡明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对专题内涵的探讨不能离开文本,不能把专题的内涵从文本中抽象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部,与文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预习与反复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另外,预习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
接受美学的理论。
文本研习的方法:评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文本研习的手段、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必要过早地将结论和自己的判断告诉同学,也不必让学生一定要认同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