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800字 广西各地区2009届高三语文最新模拟试卷分类汇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整理人:lyphm001
  广西桂林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人究竟起源于何地
  人类究竟起源于何地长期以来,古人类学界持主导地位的观点是:人类的起源地在非洲,而且是唯一的起源地。2000年8月,美国和以色列的地质、考古专家公布了他们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结果:人类远祖至少在78万年前就从非洲迁居以色列,地中海东岸是人类祖先“走出非洲”迁往欧洲、亚洲的“走廊”。此前,持“走出非洲’’之说的考古学家一般认为,原始人类十几万年前从非洲来到地中海东岸,也有的估计这发生在50万年前。而这次美、以考古专家的结论把原始人“走出非洲”的年代提前了几十万年,并进一步支持了人类源于非洲的说法。
  自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的古人类与古生物学家不断在我国大陆找到远古人类的化石和活动遗迹,开始有学者提出人类的起源可能源于中国大陆的观点。1985年,我国科学家黄万波在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发现一颗牙齿化石,经年代测定距今约204万年,据此称该牙齿与在该地点出土的一块下颌骨断片成为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由此将我国人类演化的时间往前推进100万年,并推断中国人也许并非起源于非洲大陆。但吴新智院士却认为,这块下颌骨化石属于古猿而不属于人。
  2006年7月,美国科学家斯蒂文.奥尔森通过建立家族树模型并计算得出结论: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65亿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就生活在几千年前,确切地说是生活在几干年前的东亚一带,甚至是中国。奥尔森的研究成果在英国《自然》杂志一公布,立刻引起争议。南开大学常建华教授认为,从单纯的数学角度看,奥尔森的理论很有道理,但是单纯数学理论上的推理是无法用事实加以证明的,数学逻辑不能代替人的繁衍逻辑。
  2007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尚虹、同号文,以及美国圣• 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特林库斯教授等人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称,研究者在北币闱口店以南的田园洞发现的一批早期现代人类化石距今4 2万~3 85万年,这是迄今在欧亚大陆东部所测出的最早的现代型人类遗骸。他们发现的田园洞人的一些特征对现在比较流行的现代人非洲起源学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2(/07年¨月,黄万波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主办的“巫山龙骨坡远祖之谜研讨会”上再次强调:中国人的祖先并非是一百万年前来到中国的“北非型”人,而是起源于长江三峡。
  (《新华文摘》2008年11期,原载《科技导报》2()08年5期)
  5.下列结论不能对“人类的起源地在非洲”的观点形成挑战的一项是(    )
  A.雨庆市巫LU县龙骨坡发现一颗牙齿化石,经年代测定距今约204万年,据此称该牙齿与在该地点出土的一块下颌骨断片成为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B.美国科学家斯蒂文.奥尔森认为,现在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65亿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们就生活在几千年前,确切地说是生活在几千年前的东亚一带,甚至是中国。
  C.尚虹、同号文,以及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特林库斯教授等发现的田园洞人的一些特征对“现代人非洲起源学说”不支持。
  D.黄万波研究员在“巫山龙骨坡远祖之谜研讨会”上再次强涮:中国人的祖先并非是一百万年前来到中国的“北非型”人,而是起源于长江三峡。
  6.下面的理解和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美、以科学家将古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时间再次提前了几十万年,进一步支持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B.中国的古人类与占生物学家不断在我国大陆找到远古人类化石和活动遗迹,开始有学者提出人类起源于中国大陆的观点。
  C.吴薪智院士却认为,重庆市巫山县龙骨坡发现一颗牙齿化石属于古猿而不属于人。
  D.美国科学家斯蒂文.奥尔森用建立家族树模型进行计算的方法作考古研究,存在逻辑错误。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外考古学家在我国所获得的大量考古数据显示,古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存在着被
  中国起源说取代的可能。
  B.大量的事实证明,古人类也许起源于非洲,但中国人的祖先确实起源于长江三峡。
  C.人类究竟起源于何地,这个问题还将在学术界继续研究、争论下去。
  D.如果我国科学家黄万波的考古发现被证实,则我国人类演化的时间就往前推进了100万年,中国人也许并非起源于非洲大陆的结论也就成立。
  5、 B(单纯数学理论上的推理是无法用事实加以证明的,数学逻辑不能代替人的繁衍逻辑,因此对人类的,起源问题根本无法证明)
  6、 A(B.原文是“可能起源于中国”把“或然”当作“必然”。C.张冠李戴,原文是“一块下骨断片”属于古猿而不属于人。D.是方法的错误,不是逻辑的错误。)
  7、 B(尚无定论)
  广西柳州铁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戏曲的演变
  戏曲,正在成为一种记忆。
  戏曲的生存土壤在市井的构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和乡村的节日庙会。它的观众是市民和农民。在当代的城市,过去意义上的构栏瓦舍、茶楼酒肆、宫殿堂会已基本不存在,寄身于这些地方度日的市民阶层,为数也已不多,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戏曲消费群体的市民的正在消失,使得作为市井艺术的戏曲失去了现实土壤。剩下的另一块戏曲土壤便是乡村。
  那么,如今的乡村是什么样子呢乡村的主体,那些青壮年劳动力们都外出打工,成为漂泊在城乡之间的一个流动群体。许多乡村都成了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的村落。仅有老幼病弱在家的乡村人群,已经构不成娱乐主体和消费主体。在那些地方,以往那种乡村社会自发的作为节日自我娱乐活动的唱戏活动已很难重现,既没有那样的人才,也没有那种心情了。外来的,不管是县里的还是外省市的剧团,都很少有机会再到乡下演出,因为这里既没有足够的观众,也没有真正的消费者为他们的演出支付报酬。
  从这种物质层面的客观现实来看,戏曲现在只能在重大节庆日或村民的庆典日才有可能作为点缀登场。以前,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戏曲的根在乡树。可是现在, 乡村生活自身已被部分消解了。所以戏曲已经不能作为乡村文化的主体,更脱离了乡村的日常生活过程和日常生活经验。戏曲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已经悄然蜕变为生活之外的事物。
  戏曲以往存在于乡村的物质背景是,在农闲时节,或赶集上庙会的日子,作为一种娱乐或庆典,为村民们提供娱乐。它存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