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300字。  期末质量检测(geg1973)
  高三语文            2009.01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颔(hàn)联    扁(piān)舟    联袂(mèi)     量(liàng)入为出
  B.蹒(pán)跚    城垣(yuán)    给(gěi)养     危如累(lěi)卵
  C.款识(shí)    剽(biāo)悍    症(zhēnɡ)结   乳臭未干(xiù)
  D.赧(nǎn)然    诡谲(jué)     胚(pī)胎      数见不鲜(xi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提炼    筹划    随声附和    出奇致胜
  B.临摩    铮友    矫揉造作    无事生非
  C. 糜烂    融解    荜路蓝缕    平心而论
  D.字帖    慰藉    怨天尤人    突如奇来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继《甘肃日报》发表李迎新的调查报告后,近日,《南方周末》在媒体上将代课教师挨穷,西部教学条件差的问题再次   出来。
  ②明智是思辨能力的基石,读书人只有明智才能   社会,了解世道人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成为真正意义上自由知识分子。
  ③本文总结归纳了股份合作制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A.披露  洞察  运行    B.披露  洞悉  运作
  C.透露  洞悉  运行    D.透露  洞察  运作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把握话题作文的内涵,促使学生尽快掌握写作要领,进而达到随心所欲的理想效果。
  B.尽管李玉芙在跟随梅兰芳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感觉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学到的只是凤毛麟角。
  C.本书收集了古今中外事业有大成者谈及事业的相关文章,它们或娓娓而谈,或淋漓畅快,但都让人感到锦心绣口,颇值回味。
  D.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青年一代必须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勇于削足适履,与时俱进。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资深职业规划师认为,企业招聘时更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穿戴只要整洁就可以了,名牌服装并不会为是否被录取增加筹码。
  B.中国政府决定派海军舰艇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主要目的是为了航经该海域的中国船舶与人员的安全。
  C.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不练习听力,只是默默地阅读和背单词,其结果是不仅听不懂别人讲外语,反而阅读水平也难以提高。
  D.作者从研究的角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表,对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何为国学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