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8300字。二十一中高三段第五次模拟考语文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夙愿  塑造  肃静  追本溯源
  B、弓弦  炫耀  舷窗  头晕目眩
  C、枇杷  毗连  裨益  疲于奔命
  D、诅咒  甲胄  轴承  助纣为虐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巨大的灾难之后,对生者的物质安置和心理救援固然是重中之重,但对那些不幸罹难者的处理也同样在考问我们的人权价值。
  B、作为这块土地的主人,我们能够永久地管好这份家业,守住这份遗产吗?显然是不能调以轻心的,需要长期保持忧患意识。
  C、枕着一湖秀水轻轻入睡,清晨,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临湖的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迎面拂莱,映入眼帘的山水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D、“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救人是第一位的,一分一秒都不能担搁”,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尊重人的生命权、生存权的抗震救灾的最高宗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不当,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后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经让很多经销商引以为荣的IT界,如今随着竞争的加剧,往日的高回报已经成为昨日黄花。(明日黄花)
  B、中国大唐镇与美国佩恩堡都自诩为“世界袜都”,近年莱两座小镇的一荣一衰表明,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优势已远不止于廉价的设备、原材料和劳动力,它对产业集群化的利用是美国完全不能可望不可即的。(望其项背)
  C、经济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大学生,毕竟是大学生,仍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民族的精英,因而困难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弱势群体,不应该把他们和弱势群体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D、为了攻克研制火箭新型燃料的技术难关,全体科研人员,挖空心思,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无所不用其极)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政绩不是靠坑蒙群众、搜刮百姓、违法乱纪、搞歪门邪道弄出来的,而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是否经过集思广益,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实干出来的。
  B、3月31日上午11时45分,田径110米跨栏世界冠军刘翔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点燃的火炬,北京奥运会火炬欢迎和接力仪式达到了高潮。
  C、最近房价的下滑,造成商品房大量积压,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给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D、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是站在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全局,来谋划国防和军队建设,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和名言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我们在送别朋友时,常常引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表达彼此感情之深厚及对朋友的劝慰。
  B、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幸存者无论认识与否,都非常亲切友好,互相帮助,“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的心更齐,贴得更近。
  C、他为企业的发展作过很大的贡献,对他这次小小的过失不必太计较了,两千多年前的秦穆公都说过“不以一眚掩大德”嘛!
  D、孔子说过“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假如我们的教育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背离了新课程理念,那么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会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他额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形丑陋、心灵高尚的人物形象加西莫多。
  B、边塞诗和山水诗是唐诗的两个重要题材。前者的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后者的代表作家有孟浩然、王维。
  C、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词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句子,元代的马致远《【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D、《胡同文化》是当代作家汪曾祺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对现代文明进步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复杂难言的感情。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由于地球生命体系的无比庞大,迄今为止的人类各民族都不是在全面认识地球生命体系的基础上,而仅是在认识自身所处的有限自然生态系统之后,着手建构了自身文化。试图将一种民族文化强加于其他民族,注定会导致对生物资源利用效益的下降。
  由于地球生命体系的复杂性,使得其所提供给人类的生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复杂,这就为人类的利用提供了无数多的可能,然而,人类社会对于生物资源的利用却是相对单一。其原因正在于,人类社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凝聚力而不得不采用相对单一的资源利用方式,以提高特定社会内的文化同一性。由于这是人类社会出于获得高速发展,并能有效控驭自然的根本性要求,因而要人类放弃这一利用方式是无法实现的。有幸的是,人类社会并存的各民族文化在生物资源的利用上可以呈现很大的区别,这使得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内生物资源的利用并没有走向极端,不同的民族,分别集中使用不同的生物资源,这就极大地分散了人类社会在生物资源利用上对地球生命体系构成的压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