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80字。
  《醉翁亭记》学习要点〔一〕 
  本文作者写作技巧很高,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景物描写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写景还是记游,都使人感受到山间景色的优美和人们游宴的快乐,还使人感到它蕴含着作者官场失意的抑郁心情,和他愿意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内容的理解,是从对文章的字、词、句、篇章的阅读理解入手的,但不能仅凭简单的表面文章去理解,而要联系作者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从作者角度去设想、去挖掘。
  首先默读课文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通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环滁( ) 琅玡( ) 林壑( ) 辄醉( )
  穴暝( ) 伛偻( ) 酒冽( ) 山肴( )
  野蔌( ) 觥筹( ) 阴翳( )
  2、通假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二、解词
  名之者谁       名:命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乐:以……为乐。
  饮少辄醉       辄:总是,就。
  太守谓谁       谓:是
  学习本文
  1、学习第一段,这一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第一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玡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怡情山水的太守定的。
  2、第一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第一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玡山,接着写琅玡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文章第二段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本段描写山间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分写, 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这样是为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5、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太守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6、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写景、抒情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一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