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40个字。
八永远执著的美丽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进一步加深对“通讯”这种新闻文体特点的了解。
2、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
3、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说明: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准确生动,充满感情,充分展示了袁隆平先生的人生历程。要感受人物百折不桡,执著追求的精神就需要学生多关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中品,品中评,真正去体味平实语言背后人物的那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如:“美丽”一词多次出现,但意义不同,意蕴丰富,让人回味。在对语言的赏折中,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的方法和习惯也得到了训练,对“通讯”的写作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同时能学会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和习惯。
2、难点:理解袁隆平真正美丽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说明:
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作者的口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天法与他并列”、“……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作为71岁的一名老人,袁隆平究竟美在哪儿,他的一生与美丽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对这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于课文的始终,带着它去研读课文,才能很好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语句,搜集整理利用有关资料来感受人物献身科学、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旧知入手,唤醒学生的记忆,同时又设疑,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1.七年级上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人物通讯,还记得那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吗?
《“两弹”元勋邓稼先》,文章报道了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参加研制两弹的过程中,热情讴歌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2.能简单说说什么是通讯,它有什么特点?
“通讯”是一种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与“消息”相比,容量大,表现手法多,对人或事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3.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篇人物通讯《永远执著的美丽》,文中介绍的对象是另一个领域中的风云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
4.看书中图片,谈谈你眼中的“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