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9160个字。
教案
人教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及中考复习
孔乙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通过塑造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而展现的深刻主旨。
2.过程与方法:体会小说艺术表现手法之精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及病态社会的批判,感念社会的进步,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从小说的各个要素中领悟孔乙己的性格内涵。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从古代到近代,从现代到当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与时演进,感应社会脉搏的小说创作百花齐放,它记录着民族的历史、时代的声音与灵魂的歌唱。阅读小说,一个个人物感动着我们,我们不断被作家们的情怀感动着。说到感动中国的作家,不可能不提到鲁迅。这位身高只有一米五八(取一个版本的说法)的文学巨匠,虽“只愿文章与时弊早日消亡”,却像一片浩瀚的海洋,近百年来用他的文字影响与感动着几代人。他曾在《热风》中激励我们:“愿中国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他说:“我的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有时不免呐喊几声,想给人们去添点热闹,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今天,让我们去听一听先生的呐喊,去看一看病态社会中人们的不幸。
二、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就自己所知介绍鲁迅,教师适当补充。(资料见后)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生字注音,词语积累。
2.填写孔乙己小档案(可布置预习,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抓关键词句完成)。
姓名:不清,孔乙己是绰号(“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籍贯:鲁镇
年龄:不详(中年)
学历:童生(引导学生了解科举知识,“连半个秀才也不捞到”“终于没有进学”)
身体状况:身材高大,营养不良(“身材高大,青白脸色”)
特长:写得一笔好字;会“茴”字的四种写法
变色龙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小说情节安排的精巧和描写人物的生动。
2.过程与方法:品味小说的讽刺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辨变色之本,走诚信之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的思想意义和产生之源。
2.理解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自然界中,有这么一种奇特的动物,它的皮肤的颜色能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最善于欺下媚上、见风使舵,鄙视他们的人给他们取了一个和那种动物一样的名字,就是“变色龙”。俄国作家契诃夫为世界文学宝库塑造了这样一个经典的形象,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他的表演。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分角色朗读,体会形象特征。
角色分配:4人分别扮演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赫留金,另一人担任其他角色及旁白。要求尽量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语调。
三、课本剧赛演
(课前布置学生编写课本剧,课本剧示例见【资料】)
1.学生分组演出。
2.导演、编剧、演员谈感受。
3.师生共同评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评奖并给与一定奖励。
第二课时
一、理清情节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1.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态度有几次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第一次: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