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5650字。著名作家刘孝存漫谈小说情节结构,共28讲,计2万5千余字,是学习小说写作的精品资料。
  话说小说结构 
  刘孝存
  “情节结构”漫谈之序
  小说结构,指的是小说作品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它是小说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布局,是人物关系和人物心态的总体设计;它受到生活规律和作品题材的制约,又体现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创作意图,同时还是作家艺术匠心的体现。 
  小说是发展中的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小说的结构出现了多种类型和多种形态。在小说刚刚萌生和逐渐成熟、成型阶段,其结构形式主要是情节结构(即叙事结构)。情节,指的是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生活经历和发生事件的演变过程。传统小说是以情节发展为脉络来展开的,从而形成了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线索。情节线索延伸、推移,作品从“开端”到“展开”,再推向“高潮”,直至“结尾”。以这样的情节发展为线索来组织、营造小说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情节结构”。常见的情节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类为根据小说的内部构造特点来划分的结构类型,一类为根据小说的组织方式来划分的结构类型。情节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以情节发展为脉络来展开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始末。这类小说,曾经风行于世。早在我国的明、清时代,就有了“长线穿珠”、“草蛇灰线”等结构形式的提法。在欧洲,巴尔扎克、福楼拜、莫伯桑等大作家的笔下,情节结构的小说达到了艺术顶峰。 
  伴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发展,人们(读者和作者)渐渐不再满足于“集中营式的时空观”。法国学者罗兰•巴特认为,传统的情节“虚设了一个有结构的、超然的、精致的、只限于一些有意义的线条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掷出的、摊开的、外现的世界。”他又说:“简单过去时意味着一种创造,也就是说,它一方面标出这一创造,另一方面把它强加于人。”;“文学也就成为`存在深度的占有,而不是存在意义的占有。”社会生活的变化,促成了思想、观念、心态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会影响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小说。 
  小说在发展变化,结果形式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有些小说作品,在传统情节结构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和发展;有些小说作品,则摒弃了传统的情节结构,另辟溪径;还有些小说兼收并蓄,以多种结构方法和形式交错运用。这样,传统被打破了,新的现代小说应运而生,应运发展。 
  新小说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叙事语言上,也表现在叙事方法中,还表现在结构形式内。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也只有在新的叙事语言、叙事方法和结构形式内得以充分展露和表达。 
  但传统的情节小说并没有消亡,它依然有许多市场,依然是众多读者和作家喜闻乐见的结构方式。情节结构的传统小说和新结构的新小说,竞呈芳姿,使小说艺苑更加丰富多彩。 
  透视小说结构,可以使一篇(部)小说作品的肌体、骨架,甚至细胞和艺术特色更加清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并可以从中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注重和研究结构,对作家进行艺术构思和考虑作品的谋篇布局,也具有极大的好处。当然,一部作品的是否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除了结构因素外,还有语言的表述能力及其独特性,也包括题材因素、想象力、作品的穿透力等等。
  框架结构 ——“情节结构”漫谈之一
  “框架结构”,是一种以小说内部构造特点来划分的结构类型,多用于短篇小说,也见于中篇小说。
  框架结构的小说,可以明显地看到首尾相合,它就像一幅画的画框一样,将小说的主体部分“框”起来。这个“框”,就是小说的开端(或“引子”)和结尾。“框架”的功能,不仅仅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尾声,而且还把读者带入一定的氛围和情境之中。“框架”本身也有一定的色调,这个色调一般是与小说的主体部分融合在一起的,有时也可能与主体部分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主体部分更加鲜明和突出。由此可见,“框架”有助于加强由内容所决定的基本情调,或高昂,或沉郁,或悲壮,或欢愉。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全篇计六千字。开篇近九百字,写“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两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渐近故乡,景物萧索,“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是整篇小说的“前框”。主体部分,四千余字,一半是对二十多年前的闰土的回忆,一半写“现在”的闰土。结尾也是九百字左右,写“我的船向前走……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是为“后框”。读罢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氛贯穿全局;而其间的“框架”,则提供了一个悲凉底色。这底色(框架),从形式上加强了由闰土不幸的大半生而形成的悲凉情调,使小说达到了特定的艺术效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