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400字。对高中语文七篇必读课文作了独特透视,对教学有参考借鉴作用。
第一篇:清晰严谨而迂曲回挽的书信名篇-----《报任安书》的结构艺术
第二篇:名副其实的“无韵之《离骚》”——《屈原列传》议论特色透析
第三篇:哀筝一曲《扬州慢》 虚实相生《黍离》悲
第四篇:《<宽容>序言》之文意回归
第五篇:罗曼·罗兰独特的英雄观 ——《〈名人传〉序》文眼透析
第六篇:雕刻之神对艺术最迷人的告白---- 精读罗丹的《艺术家眼中的自然、美丑》
第七篇:巧用“否定”的新闻佳作——《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大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必读课文文本透视系列专稿
第一篇:清晰严谨而迂曲回挽的书信名篇
-----《报任安书》的结构艺术
《北京考试报》高招版特聘专家 陈中复 撰稿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惟一书信。这封信是一篇对封建专制淫威的控诉状,一篇饱含愤怒感情的自叙文,也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书信名篇。
作品整体结构的圆融平适,是高品位艺术作品的标志,《报任安书》乃是高品位艺术作品中的佼佼者。它既一脉贯通,清晰严谨,又迂曲畅尽,回挽咏叹,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书信名篇的结构特点。
《报任安书》炉火纯青的结构艺术,首先表现在线索清晰、层次严谨、首尾圆合上。
司马迁的这篇复信,主要书写自己为完成《史记》而殉身的意志。然而,既为复信,常识上讲是务必应答对方来信的问题。因此,太史公自然把“难以推贤进士”的原因作为贯穿复信的线索。他在信的开头便说,之所以没有遵照任安的指教去做,是因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没有推贤进士的地位和资格。这开头的几句话在全文的结构上起着交待线索,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对“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作了具体阐述:援引历史事例,说明宦官“自古耻之”,然后用今昔相衬的方法,说自己过去“厕下大夫之列”时尚无所建树,现在“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又怎么能“仰首伸肩,论列是非”呢!此段说古论今,说服力极强。
第三段在结构文章上十分重要,作者详述因李陵事获罪的经过。从结构上看,一方面回答了为什么会“身残处秽”,一方面也照应了“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的后果。至此,司马迁把“难以荐士”的原因论说得非常充分。文章至此,这条明线便隐伏为暗线。
第四、五段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作者阐述了自己“身残处秽”而“含诟苟活”,表白了自己的荣辱观、生死观。直到复信最后一段,线索再次突出,重复强调自己目前的屈辱低、痛苦不堪的境遇,与开头的“身残处秽、不能荐士”首尾圆合。
《报任安书》炉火纯青的结构技巧,更突出地表现在迂曲畅尽,回挽咏叹的结构方式上。
鲁迅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报任安书》的抒情议论,运用了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名副其实的“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从受宫刑,到写这封信,度过了七年的漫长岁月。他表面上“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而内心深处却是“肠一曰而九回”。其忧愁激愤积郁胸中,越积越深,所以一旦受到触动,就不觉要汹涌喷出。但是,正因所积太厚,感情太复杂,又因是给获罪友人回信,不能一泄无余,所以也效法屈原自然地采用了迂回曲折、反复咏叹、渐次深广的方式。从第一段的“独抑郁而谁与语”,到第二段发出的“嗟呼!嗟呼!如仆,前何言哉!尚何言哉!”再到第三段述说为李陵事遭刑蒙冤而表现的“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造成了欲说而又停顿,停顿而又不能不说的深层感情涌动。终于,在前文的铺垫、蓄势之后,感情的洪水一泻千里了。从第四段的“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到最后一段的“死曰,然后是非乃定”,终于彻底将受辱不死、著书自见的真实心迹和信念大白于天下,就像黄河之水在经过九曲回环之后,终于滚滚滔滔流向大海。这种迂曲回挽的结构方式,从全文看如此,从每一段看也是几多层次,极尽曲折,或今或古,或正或反,或事或理,前呼后应,反复重迭,给人一种委婉回环、滔滔不尽之感。恰当地表达了司马迁感情的悲愤,理性的思考;把个“肠一曰而九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又深刻蕴藉。
明代方孝孺在《与舒君书》中说:“回旋曲折,抑场喷伏,而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必至于极而后止,”《报任安书》既一脉贯通,清晰而严谨,又迂曲而畅尽,这是它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的重要原因。
补充精选练习题:
1. 熟读课文,分别找出文中的铺排句和用典句。
参考答案:铺排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用典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2. 结合课文谈谈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至少答出两点深层理由)
参考答案:
理由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理由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理由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3.很多评论家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一句是作者议论的核心。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请简析。
参考答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一句,是作者议论的核心。在作者看来,生命的价值是轻是重,要靠自己来选择。作者忍辱负重,要体现自己生命的最高价值。而全文正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突出自己所受的侮辱至深,无以复加,说明自己活着而忍辱负重所付出的代价。
4.本文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确实做到了“理至”, 试梳理出本文议论的基本路径。
参考答案:本文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惟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5. 本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确实做到了“情切”, 试结合原书信具体谈谈其抒情特色。
参考答案: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若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第二篇:名副其实的“无韵之《离骚》”
——《屈原列传》议论特色透析
《北京考试报》高招版特聘专家 陈中复 撰稿
鲁迅先生对《史记》有10字精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前5字比较好理解。而后5字,只有读了《屈原列传》才能悟出个中三味。《史记》共有列传70篇,其中多数都是“寓论断于叙事”,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魏公子列传》等,而《屈原列传》(当然还有《伯夷列传》等篇)却一改列传文传统写法,“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有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这种“变体”主要表现在该文的议论上。统而言之,《屈原列传》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