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780字。2009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
  Gaokao23
  【把脉高考】
  (一)全国卷
  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  A
  1.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2.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注意:在“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识记中,2008年“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的表述是将2007年的两条表述合为一条,更加简洁明了,不涉及实质性的变化。
  (二)课标卷
  默写常见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海南、宁夏、广东、江苏、山东不考文学常识,只对名言名句提出了要求。
  【备考策略】
  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民先生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谈到“默写名篇名句”时,有两点是值得重视的:一、默写不会为难考生,要求默写的是学过的,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在“知道”前似应加“应该”二字);二、在谈到如何命题时说道,给篇名或者给首句,要求写完全篇。(见《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2期)前者强调的是默写内容的知名度,即“常见”,这已经得到证实。后者强调“篇”的概念。今年又说“名句名篇的默写首先要能默写课内要求背诵的篇目,在此基础上能够背诵一些课外的但常见常用的名句则更好。”事实证明,张先生不是随便说的。
  名篇名句的考查题型主要为记忆性默写和理解型默写、情境性默写几种,赋分一般为4—8分。该考点为必考点,通常是两个小题,让考生选择一个或是若干句子,让考生选择几个空填写,这样给了考生以更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
  评阅的时候,该题不允许有错别字、漏字、添字。因此,考生一定要一笔一画的书写,自己不能潦草,模糊。尤其是2008年的考试大纲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每错一个字扣1分”的要求,尽管是针对作文的,但对于默写,也许书写模糊,也会被认定为错别字了。
  学生复习的时候,宜以中学课本名篇中的名句为主,采用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几年,趋向于考查高中课本中的名篇(不一定是名句),这是为了防止考生在积累语言和语感的过程中偷工减料。
  题型回顾与预测
  综观近年高考“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命题,命题始终遵循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在诗文补写式传统题型基础上略有创新,注重试题之间内容的统一,着重对学生记忆力的考查,兼顾情境的设置。考查内容以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为主,部分地区涉及高中课内文学常识的考查,但分值较少。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命题特点:
  选句内容有五种情况:1.揭示人类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2.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怀、勇担责任的句子。3.描写锦绣河山、优美意境的名句。4.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创新变革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名句。5.解释文章中心的句子。总体上看,课内为主,诗文兼顾。课外为辅,一般只有一个。
  命题形式特点:直接填空题和理解式默写、情景式默写、开放型默写四种题型并呈。此外,近年高考特别强调必诵篇目的整篇识记,命题设计突出考查整篇、整段的背诵。
  (二)识记重要作家及作品和文体常识命题特点:
  2007年“文学常识”考查呈现出如下五个新的命题特点:
  1.考查省市增多。2005年是恢复对“文学常识”考点考查的第一年,设题考查的共有重庆、浙江、湖北、辽宁、上海等5个省市,2006年又新增了广东、山东2省,增加到7个省市。2007年山东、广东均没有考查文学常识,回到了原来的要求上。
  2.考查范围扩展。2005年对“文学常识”考点考查的范围相对还比较窄,主要集中在对作家、作品的考查;2006年在此基础上又扩展到了对文学体裁常识、风格流派、文学运动的考查。2007年大纲卷仍坚持了这个特点,课标卷较保守,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3.考查难度加大。2005年侧重于对单个作家、作品的“点”上的考查,难度相对较小;2006年更侧重于“线”性考查,强调串联性、迁移性和综合性,难度明显加大。2007年大纲卷仍坚持了这个方向,比如全国卷的名句默写明显就是线性的,考查学生背诵能力。
  4.考查题型趋同。从2005年到2007 年,对“文学常识”考点考查的题型更趋向于采用“混合填空”题型。
  5.文学常识赋分权重有变化。一般不超过2分。
  备考策略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另外,如果命题是三选二,答题时就应以最有把握的题做起,做了两题就够了。如果三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保前两题完全正确,因为高考阅卷评分有时规定只看你做的前两题,有错误即扣分,即使你第三条做对了也不给分。
  另外,在复习和应试时还应注意: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复习中要反复多写几遍,强化记忆。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做到既知其音,更明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司马迁《史记》)
  以上三句话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成荫”,易误为“岸”;第三句中“销”的意思是“熔化”,易误为“消”。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为由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以上三句中,“教”容易误写成与之同义的“叫”,“长”容易误写成“常”,“材”容易误写成“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第一句如果不联系“卖炭的老人虽然衣衫单薄,却愿意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的具体语境,就可能想当然地把“愿”写成“怨”;第二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就会把“始”写成“使”;第三句如果不联系“晴空”“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成“宵”。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学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顺序颠倒,白白丢了分。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