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370个字。
  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胆怯、高傲、呻吟、翡翠、蜿蜒”等词语。
  2、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3、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4、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进入情景,结合背景材料,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2、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2、理解文章多种手法的运用。
  3、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和研讨点拨法相结合,朗读—品味—探究法。
  【指导思想】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审美感的必经途径。教《海燕》这篇作品,尤其离不开形象的感染。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海燕》的深远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它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高尔基所写的一首散文诗。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问世以来,它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它属于过去、属于未来、属于全世界。它是美的典范之作。
  二、简介作家及作品创作背景(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预习检查(多媒体显示)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请最后全班齐的读)
  高傲()呻吟()翡翠()掠起()胆怯()蜿蜒()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场景欣赏及课文录音,学生听读,要求仔细聆听,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朗诵语调的处理,共同编注朗读脚本。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与编注,善加引导。
  脚本示例一:“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表示很短的停顿,不换气。“•”表示语气加强。)
  脚本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全文之高潮所在,全诗的最强音,应蓄积力量以最豪壮的语气,最强烈的感情,一字一顿读完这个感情十分强烈的祈使句,并嘎然而止。)
  然后,学生用个人表情朗读、小组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品感情及抒情性色彩。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朗读评点。
  2.学生齐声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力求表达出作品的感情。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4.思考讨论: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几个场景画面?请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