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510字。
  《王何必曰利》教案
  教学目标: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节课内容: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近“亚圣”,聆听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扬起仁义的大旗的。
  二、明确本节课的要点:
  1、名句默写: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③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解释加点字义,并翻译句义。
  ①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餍:“大厌”满足。
  译:如果把义为后,以利为先,那么大臣不杀国君而夺取全部财利就不会感到满足的。
  ②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去:摆脱,抛开。
  译:这样,君臣关系,父子,兄弟关系、抛开利益关系、怀着仁义来互相交往,这样不能称王天下,从来没有过。
  三、体会孟子是如何阐述其政治观点:
  1、朗读课文,并思考:
  ①孟子与梁王、宋经讨论了什么问题?(组织学生计论后明确:论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认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举哪些事例论证?)
  板书:
  A、弑其君、夺不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