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200字。
  “一叶落知天下秋?”命题作文讲评
  ——2009年广州一模作文试题解析及典型例文
  【原题直播】
  24、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60分)
  总述:
  今天进行的广州一模试卷,拿到作文试题不禁莞尔,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会出这么一个题目,是命题人的无知还是对高考的不了解?这道试题就是2005年浙江省的高考试题啊!
  2005年浙江的高考作文试题是这样的: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唐诗曰:“一叶落知天下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常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于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命题人这么没有预测性地拿出这样的模拟试题,浪费钱财不说,更浪费时间精力。高三学生贵如金子的时间,老师还得要批改这样毫无意义的学生作文,出点新鲜的行不?
  不过,要说有什么不同的,倒是很值得一说的,诸位一定看到文章的题目后面凭空多了这么一个“?”,很稀奇也很创新,所以也就平添了诸多趣味,更值得玩味。
  另外,我们还是第一次看到广东命题能够命出这么具有文学意味的题目的。
  【审题和立意】
  因为多了这么一个问号,这句本来耳熟能详的唐诗一下子变了口味,那么这样的“?”到底是有意还是设题失误?如果是有意为之,就给我们考生另辟了一个思维的通道;如果是设题失误,也许命题人后来知道了拾人牙慧,也正好借坡下驴,顺水推舟,造成既成事实,生米让考生自己做熟饭去吧。
  既然已经出现在试题之中,板上就已经钉钉子了,那么我们只能从第一种的角度去审题和立意,如果多去想第二种,那就真得会埋汰命题人了。不过老实说,对于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我们还是很嗤之以鼻的。
  这个拾人牙慧的妙处就在这个问号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
  第一种:这是一个普通的疑问句,就如我们上课常用的提问方法那般,答题者只要回答“是”或“不是”,确实是这样,果真是这样或者决不是这样就可以了。也许命题者的本意也在这里吧,给考生一个辩证思维的空间,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一叶落知天下秋”,人人皆知,从这个立意正确的角度思考,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在审题的时候,就要看清楚了,这个命题不是让你满地去找落叶,最后终于找到了一片或者一瓣,然后大呼:“啊,秋天到了!”,如果这样写,立马判你死刑,你的作文死定了。要知道,在咱南方,四季都有落叶,北方进入寒冷的冬季的时候,我们这里的落叶会更多,那还不四季都是秋天了啊!
  呵呵,这只是个玩笑话,本次作文题是要我们考生写出比喻义,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题目的含蓄,富有象征性,既有感性体验的意味,也有理性思辨的色彩,超越思想品格、伦理道德的范围,写出很强的文学性来。
  “一叶”可以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秋”就是大的方面,因此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小与大、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正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假设的“一条线是由许多单元或点组成的”,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瓦构建而成的。大是由小组成的,无数个瞬间和有限构成永恒和无限。这是一种“万物皆数”的观点,世界是由数构成的,在自然界,事物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虽然这种看世界的方法产生得很早,追求人文者努力想超越它,但是其真理的光芒依然闪耀。由小见大,见微知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事中”,由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小事物看到大世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瞬间蕴涵着永恒,有限里看到无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一事一物觉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这是儒道的思想。小就是大,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