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270字。
高考第二轮复习科学类阅读专题
一 、 解答方法:三遍阅读法
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解答科技说明文可以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遍:从题目到内容,认真阅读,把重要语句画下来,如观点句、议论句。如果有个别语句读不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意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了再继续读下去。这样反复,直到最后。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做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做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科技文重在观点的把握,有什么新观点、新认识、新发现,这要注意画下来。再者,要画出中心句、主旨句等等。对全称判断、或然判断要分清楚。
二、 科学类阅读题设置陷阱主要类型
1、以偏概全(对句子的理解)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如2005年全国卷III第5题D项:“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所有权利。”这就是以部分替代整体。2005年全国卷I科技文《中条山的历史考证》的第5题A项仅仅强调中条山的山势特点,不能作为它“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的证据。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 “全部”“所有”等,见到这些词时,就用笔划出来或者做特殊标志。
2、无中生有(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如:2005年上海卷第2题的C项:“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丰富多样的剪纸图案,其价值就在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根据原文来看,其价值是适应现代需要。未提及“强烈的装饰性”,所以A项“强烈的装饰性”的说法文中没有事实材料,是凭空臆造的。
因此,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3、张冠李戴(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2005年天津卷第5题C项:“文化的浅显层次是指一个群体在一个时期内的活动规范、方式。”C项将“显性文化”的帽子戴在“文化的浅显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