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70字。
《沁园春•长沙》
◆设计意图
以简驭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这首词的主要特色,还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对诗歌的基本特点有所理解。
我们设想抓好“三个环节”:课前预习环节,课堂优化环节,加强训练环节。
在这“三个环节”中,我们把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作为重点,把这首词的绘景、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作为难点,突破口是这首词所展现的四幅生动的画面。
◆设计提要
⒈课前精心设计预习题,并向学生提供关于词的较系统的知识和有关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学生根据预习题等钻研课文,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⒉课堂环节设计了四幅画面,借以概括这首词的采用电教手段。⒊三个环节必须“抓纲扣本”,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这符合认知心理,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设计实施
⒈预习设计实施
⑴布置预习题。
①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你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词人什么样的形象?体现了诗歌什么样的特点?
②这首词上片绘景,下片叙事,而激越奔放的情感洋溢其中。试想想,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③古人多悲秋,而这首词的意境如何,你能给予评价吗?请反复诵读,在背诵的基础上加以体味。
④请根据提供的资料,较系统地把握词的知识。
⑵印发词的系统知识或指导学生阅读介绍词的文章或专著。
⑶印发有关这首词的背景资料。
⒉课堂教学设计实施
⑴检查背诵,提问有关词的知识。
⑵直切突破口,围绕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展开讨论。(有条件的可以用电教图片,没电教条件的,教师要准备好草图,有基础的学生也可当堂画。图片和怎样使用这些图片是这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①讨论解答预习题⑴。
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一组典型画面刻画了词人高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性。 ②现在,我们知道这四幅画构成了一组典型的画卷,那么,每一幅画包含怎样的内容?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呢?
点拨:开头三句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和抒情主人公,而且用全景特写镜头推出一个伟人卓然独立的画面:在一个深秋的季节里,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的无尽思潮……
③随着主人公的视线,画面幻入广角镜头,作者所见,即是第二幅画面:“湘江秋景”图。词人是怎样描绘眼前这大好的秋色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