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880字。
  《致橡树》教案
  (背景)橡树•木棉树
  一、导入: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同是《咏柳》贺知章笔下的柳像一位春妆才成亭亭玉立的美女,作者的喜爱之情尽情流露。曾巩笔下的柳却是一个无真才实学的势利小人忘乎所以的丑恶形象,“倚得,狂、蒙日月”都表达出诗人对“柳”的厌恶。今天我们要来欣赏的是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屏幕)中树的形象,感悟诗人的爱情理念。
  二、讨论学习目标:(点拨:根据文体特点制订)
  (屏幕)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朦胧诗特点
  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蕴含的爱情观。
  3、培养解读诗歌的能力。
  三、作者、背景:
  ⑴(屏幕)舒婷,1952年生,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我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八十年代,《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发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屏幕)⑵朦胧诗:
  产生于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
  (不同色彩,突出)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屏幕)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明确: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人,对首这诗一致钦赞。顾城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