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450字。
高考作文指导与训练
刘芳扬
高考作文指导与训练(一)
高考的命题作文,是在严格约束下被动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特殊写作方式。它与通常的自由作文有很大的不同。一篇文章的延生,一般有准备、行文和修改完善三个阶段,而命题作文则只能是"掐头去尾吃中段"。这一特点告诉我们,应试作文不仅在于平时的生活、知识与写作能力的积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现场的灵活运用和总体发挥。这就是说,在高考的临场况下,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融进和浓缩写作的全过程,才能克服命题作文的局限,变被动为主动。
高考作文"指导与训练"系列,试图按照临场应试的思路和进程,分解成若干个环节,用实例进行解说成提示,以求给考生切实的帮助。
一、高质量的快速的准备阶段考生看到作文题以后、动笔之前,必须用足够的时间进行整体构思、审视、辨析、思考,将考题与生活、知识以至写作潜能接通,揉搓成形,然后才能进入行文的领域。过一过程,常常被考生所忽视。究其原因,有的是认识不到,有的是方法不当,练习得少,难以到位,直接影响到作文的质量。
那么,准备阶段要做哪些工作呢?
首先是审题,要点是:把握题旨,明确要求。明确要求是重要的。高考的命题,大都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标题或材料本身,一是提出具体要求。要求部分包括字数、文体、重点范围、标题或表达的方式等的限定,这些都是制约整文构思的因素,必须首先明确。
把握题旨是审题的核心。它的任务大体有两条:一是弄清题目本身的含义,提示其本质;一是选择恰当的角度,确立文章中心。前者是对题目内涵的客观把握,后者则是对作文主旨的主观认定。任何一篇高考作文,都有一个从题目的本质中提炼和转换成自己文章的中心的任务,而且这种提炼和转换,越明确越好,最好是用判断式的语言快速固定,以指导整个构思和行文的过程。
标题作文示例
题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是一句名言,题意是清楚的。要确立文章的中心,照样有一个审题的过程。
这是比喻:行千里路,必须从脚下开始。必须赋予本义:任何远大的理想,都必须从现实生活开始。还要选择恰当的角度:理想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个人的,而个人理想又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从现实生活开始,依然难以把握,单从个人理想看,可供选择的现实起点有:从本职做起(工作上看)、从现在做起(时间上看)、从点滴做起(具体事情上看)。
确立中心:必须根据自己生活、工作或知识等方面的优势,从上述分析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审题才算成熟。如:"个人的事业要想达到一定的成就,必须从点滴做起"。
这是一道成人高考题。当年考生有的将题目直接当作文章中心来写,结果杂乱无章;有的以"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为中心,时而社会理想,时而个人理想,内容自然空泛;有的尽管内容集中在个人理想,但中心点定位不明确,依然难以有深度。这些考生多为成人,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很多人得分不高,就在于审题与立意不明确、不集中。
题目: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任选一题)
这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命题。"近墨者黑"是个成语,"近墨者未必黑"则是近年来的翻案文章。要选择任何一个题目作文,都必须正确认识这两个题目的实质内涵,准确把握题旨。
这两个题目,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认识范畴,回答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问题,不存在正误。"近墨者黑"是从整体的社会现象观察问题,存在决定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近墨者未必黑"则是从个人的思想表现来看,作为个体的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出污泥而不染"是完全可能的。
揭示出这两个命题的本质,再选择任何一个话题,如交友、加强自身修养、培育良好的集体意识等,无论是哪个题目,都可以从哲理的高度来加以观照,主题自然容易鲜明突出。可惜当年的考生能从理论上阐述某一命题的含义的,实不多见,而这些认识完全在考生能力范围之内,问题就出在审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不得法上。
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道最新的高考题,被一致认为给了考生以广阔的写作空间,但正因此,考生的认识生活、驾驭题材、编织成章的能力,也就更加经受了考验。首先遇到的就是把握题旨、确立中心的问题。考生可以在想象的天地里自由驰骋,但是,正如鲁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