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30字。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主要是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祆,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文章反复论证了人通过一定努力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一观点,一味地迷信上天、屈从于命运,不如把它当成物来蓄养而控制它,顺应它而利用它。荀子认为,放弃了人的努力而去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
除了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外,该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大量运用了排比,节奏鲜明,气势磅礴,说理缜密,富有感染力。这是本文在写作方面最突出的方面。
学情分析
1、高二学段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借助于课下注释可以基本理解本文的大体意思。但还需要继续在古文词汇和句式方面的学习和积累。
2、在必修二模块,学生学习了《劝学》,对荀子和他的文章风格有所了解,学习本文应该有一定的亲切感。特别是对论说文的写法感兴趣,有学习的愿望。
3、高二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历史学科或是政治学科,对荀子的哲学观点是有所了解的,对于天与人的关系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教学目标
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词汇、写作以及思想内容等各个方面。
二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选文,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三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的筛选。
《天论》作为荀子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篇长文。在文章中,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鲜明观点,大胆反对当时流行的迷信天命、拜倒在自然面前的看法。本文节选是属于文章的后半部,主要阐述“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充分体现他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虽然已是节选,但在一节课完成所有语段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再次择取重点精读,我觉得可以讲授选文第1段、第4段、第5段及最后一段。
二、教学准备
要在一节课上完成荀子的学习,学生课前的充分准备必不可少。所谓“凡事预则立”,学生准备情况有时决定上课的效果。为此,我建议布置以下几个预习内容:
1、复习背诵《劝学》。
2、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重点自学第1段、第4段、第5段及最后一段,疏通文义,概括内容。
3、思考或简答以下问题:
①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②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提出的“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和环节
1、学习选文第1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