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830个字。
文化专题十则复习材料
狼专题
1、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重点词语解释
屠:宰杀牲畜,这里指屠户,宰杀牲畜卖肉的人。
缀行:短语。紧跟着走。缀:连结,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并驱如故:短语。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苫蔽成丘:用草席遮盖成小山形状。苫:草席。蔽:遮蔽。
眈眈相向:短语。瞪眼注视着(屠户)。眈眈:注视的样子。相向:对着他(屠户)。
径去:短语。径直走开。径:径直。去:离开。
犬坐:像狗似的蹲坐。犬:狗,这里是名词作状语。
意暇甚:短语,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态。暇:空闲,这里是悠闲的意思。
3、一词多义:
止①同“只”止有剩骨②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①神情意暇甚②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①攻击恐前后受其敌②敌方盖以诱敌
前①前面恐前后受其敌②向前狼不敢前
4、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5、通假字: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6.同学们虽然大多没有亲眼见过狼,但想必对于狼这一动物并不陌生。说起狼,同学们脑海里肯定会跃出许多关于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那同学们所熟知的有关狼的成语有哪些?
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子野心、狼狈不堪、狼心狗肺、鬼哭狼嚎、狼烟四起、狼奔豕突等
有关狼的谚语:
狼肚子里没有好心肝。
狼披羊皮还是狼。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
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
可怜狼的猎人,羊群不会增多。
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
不开猎枪,打不住狼。
除了我们中国有许多关于狼的生动形象的描述,其他国家的语言中也有许多关于狼的形象化说法。比如英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The death of wolves is the safety of the sheep.(狼死羊安。)
The wolf may lose his teeth , but never his nature. (狼的牙齿会掉,本性却改不了。)
7.你们能否从有关狼的成语、谚语中看出狼历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
贪婪凶残狡猾
惧怕厌恶狡黠
智慧聪明机警等。
8.对于这种动物,人们又会有怎样的态度呢?(惧怕、厌恶、憎恨……称赞)
9.母狼的智慧表现在哪里?(用智慧帮助全家过河。在万般无奈下,骗过老猎人,以自己的死换孩子的生。)
10.蒲松龄写的《狼》中,屠夫和狼谁强谁弱?作者想表达狼的什么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
《母狼的智慧》中称“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作者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在作者的笔下,狼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两篇文章在主题方面是不同的,但两篇文章也有相同之处。找出其中狼的相同点。
1、都很聪明(狡黠)2、最终都未能瞒过人3、都被被人杀了
辩论
辩论正方:有人认为,狼的食肉性、凶残性对人类以及家禽造成了不少伤害,应把这种动物斩尽杀绝让他在地球上消失。恐龙灭绝了,但人类照样生存发展着。
反方:应该保护狼,保护生态平衡。
通过对“狼”这一话题的探讨,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知道了些什么?
要辨证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11.刚才我们所讨论的对狼的态度都带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又是怎样来描绘狼的?请看课本上《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狼”词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和文学家的不同之处:科学家一般总是尽量把自己的感情色彩降到最低限度,科学地、客观地描述事物,以便读者能更清楚更真实地了解这些事物。
《荷》专题
一、佳句积累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3、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4、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6、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五首荷花诗的内涵。
(《采莲曲》【赏析】
《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女,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画面中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诗的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写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和罗裙仿佛用同一色调裁制而成,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一、二句而来,荷叶与罗裙,芙蓉与人面,色彩相同,形状相似,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看时才勉强可辨;但稍不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了踪影,令人惊奇,又使人怅惘。“闻歌始觉有人来”,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仍然掩映于荷花荷叶之中,虽闻歌而仍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全篇借助一连串的动词“向”“开”“入”“闻”“觉”“来”,展现了采莲女在田田荷叶和艳艳荷花中若隐若现、忽有忽无的生动画面,画面上还响着欢快的采莲歌声,把人引进一个清新优美的意境之中。
《莲叶》【赏析】
《莲叶》这首小诗,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不仅描写了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进一步写了莲叶的高尚品质。这首诗仅二十八个字,却组成了四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在铺满莲叶的河塘里,荷叶是主体,如果仅有荷叶,那还不够,太单调了,正因为有了舟,有了浣纱女,有了戏水的鸳鸯,才使整个画面更生动活泼,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赠荷花》【赏析】
《赠荷花》是李商隐吟咏荷花的。诗的开头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第三至六句,是诗的主体部分,群芳谱中,惟有绿荷、红菡萏与众不同。“惟有”二字,同中取异,以下四句,全承它而来,转写荷叶的伸张卷曲,荷花的开放闭合,种种风姿,天然无饰。“任天真”既写花,又是写人。最后两句进一层写荷花的“天真”之处。荷花的红花绿叶,互照互映互衬,即使到了红衰翠减、世人愁苦之时,仍然不相遗弃。这四句诗互补互承,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同荣、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这首诗歌颂荷花能荣衰相依,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