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840字。
  2009高考语文素材:鉴赏诗歌形象考点知识清单
  王满仓
  一、考纲要求及命题特点
  《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命题材料圈定在唐诗宋词题型趋于纯主观化考查内容越考越细试题难度加大评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解读与评价。
  二、概念诠释
  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即指诗人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1、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3、意象
  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春花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诗人触景生情,寄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4、物象
  指的是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在欣赏这类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三、解题方法点拨
  解答古诗鉴赏题,要善于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