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870个字。
中考古诗词曲赏析指导
古诗词曲鉴赏是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项目。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谈一谈相关知识。
一•关键概念
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二•考点知识
1•常识记忆(作者、类型、用典及所涉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2•内容感知(文意、内容分类、层次等)
3•情感把握(作者的情感、心理活动或志向)
4•技巧分析(抒情方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5•情景描述(自然风光、生活场景+作者情思)
6•语言品味(诗眼、句眼、名句、风格等)
三•内容分类及赏析要点
(一) •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
内容特点:
(1)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2)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评,多借古讽今;
(3)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1.形式特点:
(1)以物象为题;
(2)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这类诗抒情上常常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法上常常是白描、衬托。
1. 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 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3.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四)、战争诗
1. 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 基本主题: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卫国家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无家可望的哀痛。
3. 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五)、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六)、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书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面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