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850字。
文言传记散文阅读训练四篇
一、赵瞻云传明•陈继儒
瞻云子者,姓赵,名淮,字源长,太仓人。七龄而丧父,又七龄而丧母,遂自号曰瞻云子,志思也。三娶三失偶。性喜孤伴,好苦吟诵。顾独为琅玡兄弟及太原父子所知①。琅玡殁,王文肃公解相印归②,与公日益昵。所居去文肃南园不数武。文肃巾车过园,辄物色赵翁在否。在则相与把臂入林,分兰艺菊,举觞斗棋,率抵暮以为常,决死生如神。而他若单赤贫,委苍庳屋③,必侧身趋视之,去亦不复问报谢。诗坛酒社,及浮屠老子之宫,每有胜游,而公赴必人先,归必人后。酒酣耳热,曼为长讴,四座辟易④,即群少年竹肉满堂,噤无敢发声音。性慷慨,重然诺。人以缓急告,虽酣极燕笑时,辄愀然舍去。凡为人经营劝导,宛转词色间,不啻身当之。贫者炊,暴者葬,具得公力居多。
公父事兄,母事嫂,待孀姊存殁皆有恩礼。与人交,坦直无他肠,所谈皆道义风雅节侠,未尝以俗务经怀。独不耐龊市人态,甚则内呕,至义形于色。虽富贵人,富家翁,折行就之,而心不服也。当文肃鼎盛时,坐无公不欢。公抗言无忌讳,退亦罕所干请。文肃每叹曰:“吾阅人多矣,若口无佞舌,腰无媚骨者,其邻叟瞻子乎!”
及文肃父子相继捐宾客⑤,物情炎冷,邅几百变,而公以一布衣,始终慰存太原家如故。文肃存不加腴,亡不加瘠,衡门吟咏,老而不衰,其感报知,勃勃须发胸抱间,则又古高渐离、侯生之流亚也。惜里中知公者,故于七十有五时,为作《瞻云子传》。
【注释】:①琅玡兄弟、太原父子:琅玡兄弟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王世懋兄弟二人。太原父子指王锡爵及其子王衡。②王文肃公:王锡爵,太仓人,字元驭。嘉靖进士,授编修。万历初掌翰林院,历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官至首辅。后因事被弹劾,自乞罢归。卒谥文肃,有《王文肃集》。③委苍庳屋:委,衰颓;苍,众民。委苍,即门庭不显的平民。庳屋,低矮的房屋,贫民所居。④辟易:惊退。⑤捐宾客:死的讳称。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遂自号曰瞻云子,志思也志:心意。
B. 所居去文肃南园不数武武:脚步。
C. 人以缓急告缓急:危难、困厄。
D. 公抗言无忌讳抗:刚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虽酣极燕笑时②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
B. ①未尝以俗务经怀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 ①其邻叟瞻子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D. ①而公以一布衣②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瞻云性喜独处,刻苦吟诵,仅被琅玡兄弟和太原父子所知晓。琅玡兄弟死后,王文肃公罢相,与赵瞻云过往日益亲密。
B.赵瞻云的住所与文肃的南园相邻,文肃公驾车经过南园,常常去寻访赵瞻云,瞻云在时,文肃公就与常与之游玩终日。
C.赵瞻云乐于助人,每每有人以危难、困厄之事相告,即便自己正使酒酣宴欢之时,他也立即正色,挺身而出。
D.赵瞻云虽然是一介布衣,但并不趋炎附势,没有佞舌媚骨,琅玡兄弟、太原父子相继离世后,他对其后人仍然慰存如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居去文肃南园不数武。
译文:
(2)公父事兄,母事嫂,待孀姊存殁皆有恩礼。
译文:
(3)吾阅人多矣,若口无佞舌,腰无媚骨者,其邻叟瞻子乎!
译文:
5.简答:文章第三自然段画波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赵瞻云怎样的个性特点?
答:
二、张自新传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①,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
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②,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
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③,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