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120字。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专题复习
  《祖国山川颂》
  一、文体的特点: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写法上多用铺叙。铺叙的特点: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二、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②直抒胸臆;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长江三峡》
  (一)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新华日报》副刊做编辑工作,1946年受党的委派到东北解放区做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二)长江三峡。
  三峡西起四川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县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
  瞿塘峡又名夔峡,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在三峡中最短,但最险峻。江水的最大流速达每秒8米,每小时20多公里。峡口有夔门,古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巫峡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