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星资源网
学科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综合
会员
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如何汇款
在线充值
搜索
文章
备课
专题
精品
留言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分类:
语文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版本:
人教版
类型:
doc
大小:
84 KB
评级:
时间:
2009/4/15 15:02:34
下载:
本月:1 总计:53
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点此下载
共21题,约11820字。
银川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翰林院与翰林
邸永君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才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称为朝考。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滥现象,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
1.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
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在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公正的选才制度。
B.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朝考,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璋不听,竟遣使迎先主,出权为广汉长,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先主假权偏将军。及曹公破张鲁,鲁走入巴中,权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于是先主以权为护军,率诸将迎鲁,鲁已还南郑,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
先主为汉中王,犹领益州牧,以权为治中从事,
点此下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
“yxzyw2002”
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二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一语文下学期三四韵检测..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1 人教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通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月考试卷 通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09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月考试卷 通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高级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卷1 人教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语文阶段性测试卷 人教版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一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四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