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补充丰富的课外知识,有利于学生补充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适合课堂实用。配套教学设计和学案约4530字。
《求谏》拓展课教学设计
“察言慎行鉴古今”
北京市大兴区第八中学张鸿雁
一、导入:
之前我们一同学习了《贞观政要》中的名篇《求谏》,这篇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气度与风采,从文章的题目来看,顾名思义,就是君主求取正言直谏。作为历史上最开明的君主之一,唐太宗在纳谏方面表现非常突出,那么在文章中唐太宗是怎样虚己求谏的呢?(或者说,他为了求谏做了哪些努力?)
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
他下令“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他“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由此看来,唐太宗为了求谏付出了很多努力,不惜屈尊降贵,改换颜色,营造一种宽和的氛围,这就为忠直耿介的臣子培育了土壤。因此,在贞观年间,忠贤满朝,人才济济,像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都是当时的名臣,甚至连太宗的妻子长孙皇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适时进谏。这些正直的臣子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政治清明的升平盛世。因此,在魏征病逝后,唐太宗痛心的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唐太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诚心求谏、虚己纳谏对一个君主是何等的重要。
二、君王的求谏与止谤——政治文化
(一)求谏
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遮掩明君贤臣的身影,如唐太宗一般凭借虚己求谏而成就大业的人还很多,我们能否找到几个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呢?
尧设“敢谏鼓”、齐威王——邹忌、鲁庄公——曹刿
秦孝公——商鞅、刘邦——樊哙和张良、朱元璋——朱升
(二)止谤
相反,也有些君主拒绝纳谏,甚至对直言进谏的臣子怀恨在心,打击报复,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样的君主呢?(闭目塞听、夜郎自大、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独断专行)这样的人最终难免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我们能否在历史上找出可以证明的实例?
夏桀——关龙逢、商纣王——比干、周厉王——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