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830字。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补充练习
  补充课堂活动
  ●“历史的巧合”
  公元前200年前后,项羽率五万楚军救援被秦将章邯围攻的巨鹿。他统帅军队火烧营垒,只携带了三天的干粮,渡河后把船沉入河底,以此向士卒表示要决一死战的意志。这之后的公元前49年,在遥远的欧洲,凯撒大帝率部队渡庐比根河时,下令焚舟,以示其不获胜毋宁死的决心。历史的巧合也带来了语言的对应,英语习语“burn one’s boat”和汉语成语“破釜沉舟”的意义非常贴近,几乎可以等价互译。这样的巧合还有很多,比如英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汉语的“花钱如流水”,英语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和汉语的“一箭双雕”等。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英汉习语都有这样的巧合呢?大家不妨试着翻译下面这两个习语:“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和“eat one’s words”。乍一看,这两个英文习语也恰好和汉语里的某些习语对应,可谓无巧不成书。比如有人把“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翻译成“对牛弹琴”,似乎两者都有“把好东西给不能欣赏的人欣赏”的意思,而且“猪”和“牛”都是不懂事的牲畜,比喻没有欣赏能力的人,对应应该是十分自然的。还有人把“cast pearls before swine”翻译成“明珠暗投”,这样的对译似乎更严整。英语习语用“pearl”指“有价值的东西”,而“pearl”的汉语意思恰好是“珠”,“cast”的动作又恰与“投”的动作一致,对应起来岂不是很简单吗?而“eat one’s words”似乎也很容易翻译,“eat”即汉语的“吃”,“words”即汉语的“言”,这不就是汉语的词“食言”或汉语的成语“食言而肥”吗?
  其实,不同语言的习语都承载了民族的文化信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英汉习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巧合”呢?上面说的这些翻译中就有许多的“错解”和“谬误”。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和“对牛弹琴”尽管意义上有相近之处,但却并不完全等同。它们虽然都有“把好东西给不能欣赏的人欣赏”的含义,但是“对牛弹琴”还用以讥笑说话人不看对象。不过,尽管“对牛弹琴”有一定贬义,在语句的感情程度上却反而比“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要轻。钱歌川先生对此有一段评论:“你以贵重的珍珠投猪,它不但不知感激,反而要来咬你,等于是‘以怨报德’。中国的成语‘对牛弹琴’,意思就轻得多了,因为牛虽不能欣赏美丽的乐曲,但它并不会对弹琴的人进攻呢。”而用“明珠暗投”来对译“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表面上看似乎也不无道理,其实也不然:英语中的“pearl”一般用来指事物,而汉语习语中的“明珠”则主要指有才能的人,此“珠”非彼“珠”,两个习语也是根本不对应的。
  至于“食言而肥”和“eat one’s words”,表面上形近意近,所以非常迷惑人。毛泽东曾著文说:“蒋先生不但食言而肥,而且还派遣四五十万军队包围边区,实行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欲置边区人民和八路军后方守留机关于死地而后快。”这是说蒋介石原先同意建立陕甘宁边区,后来言而无信,不履行诺言,而且还采取敌对行动。曾经有人把这段话翻译成“Now Mr.Chiang Kaishek has not only eaten his words, but he has gone so far as to……”。这个表面看来天衣无缝的翻译事实上却是个很大的错误。“eat one’s words”很容易和“食言”对应起来,可是这个英语习语的意思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