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220字。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hdie
课 题 1 沁园春•雪
课 节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用具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师朗诵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 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 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配乐朗诵
1. 指导分角色朗读如下。女领 沁园春 雪
男领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 千里冰封──,(拉长)
万 里 雪 飘。↗(高昂)
女 望 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 山 舞银蛇,
原 弛蜡象,
男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妖 娆,(慢)
齐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 俱 往矣──,(慢,拉长)
齐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 风流 人物──。
还 看 今 朝!(一字一顿)
2.配乐分角色朗读 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
艺术 教
学
上
阕 思考: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教
学
下
阕 思考: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板书设计
练习安排
课堂练习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妖娆 分外 稍逊________
数风流人物 今朝_______
二 解释词语
沁园春 北国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须 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_ 娇 折腰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弯弓 俱往矣 风流人物
课外作业 一 填空
1.《沁园春》是一首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__”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阕写 。其中前三句是写,“望”字以下是______写。另外,从“北国风光”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______景;“须”字以下是______景,即想象雪过天晴之景。
3.词的下阕是评论______,抒发__________。其中前两句起__________作用。“惜”字领起的七句属表达方式中的_________,后三句属_____________。
4.这首词抒发了对____________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______和无比坚定的______。
5.这首词,写景,______,大气 ______,旷达豪迈;议论,______,______万古,风流豪壮。
二 指出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5.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三 背诵默写
1.本词主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中概括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阕中具体描写北方雪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阕想象描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下阕之间承上启下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阕中评论古代帝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反思
课 题 2 雨 说
课 节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关注和体验自然,丰富心灵感悟。
教学重点 1.理解意象,领悟诗歌主旨。
2.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感受作品饱含的深情。
教学用具
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背诵,如:
1、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纪伯伦《雨说》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对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