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语文	版  本	人教四年制	期  数	3442
 年  级	九年级	编稿老师	宋欣	审稿教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记叙文阅读
 二. 教学目标:
 1. 把握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2. 掌握记叙文中的思想把握和概括的能力。
 3. 学会分析记叙文中重点的段落、语句。
 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是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
 2. 难点是线索的梳理,中心的概括,语段的分析、品味。
 四. 知识分析: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 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
 2.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简称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
 3. 常见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在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中也会使用补叙和分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进行平行叙述和交叉叙述)。
 需要注意的是:在记叙文的四大类中(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写景记叙文和状物记叙文也常常是以“我”为中心,通过“我”的行为,思想感情来组织文章,因此写人、叙事记叙文理清思路的方法大多适用于写景、状物记叙文。
 (二)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概括
 一般来说,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接表述中心思想,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因此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1. 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 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例如: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