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30字。
  “李广值得同情吗?”探究课实录
  刘建吉改编
  壮志未酬的豪杰之士,总把李广作为缱绻情怀的对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唐•高适《燕歌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王勃《滕王阁序》)。所有这些吟唱都对李广的遭遇尤其是他终生未能封侯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史记•李将军列传》的“阅读与探讨”1要求探讨“李广一生悲剧的原因”,就是想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参给出的结论是:汉武帝嫌他的命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们借机排挤。同时还说,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所以作者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老师借助节选的文本展开探究,逐步导向了这一结论,但在涉及“霸陵尉”一事的时候,有学生提出:李广的人品有问题,心胸狭隘,所以不值得同情。这一问题把探究引向了相反的甚至是不可知的方向,因为这个问题历来聚讼纷纭。
  生1:“霸陵尉让李广在他的管辖地留宿完全是履行公务,因为汉法禁止提刀夜行。而李广却滥用职权,公报私仇,杀害了秉公执法的霸陵尉。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李广心胸狭窄,目无法纪。品行上就有问题,所以不值得同情。
  生2:不止这一件事。我看了《李将军列传》中被删掉的一段文字。李广任陇西太守的时候,羌人发生叛乱,李广诱骗800多人投降后,又杀了他们。这事可是他自己说的。这说明,李广这个人不讲诚信,残暴奸诈,卑鄙阴险,虽然他是用后悔的语气说这件事的。
  师:你学习得很主动。能够联系被删掉的文字思考,会使我们对问题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入。那么,这样的文字还有吗? 
  生3:我看“百家讲坛”时听说了一件事,说李广不能封侯与他不会做人有关。李广在平定吴楚叛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私下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导致景帝心生疑虑,非但没有封赏他,反而把他调到荒凉的边塞去了。
  师:这也是被删掉的文字,在“匈奴大入上郡”之前,原文是“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这是李广性格上的缺陷。说明他缺少敏锐的政治嗅觉,政治上太幼稚。删掉的文字还有吗?(停顿等待)没有了。那么,课本文字还能体现他性格有什么缺陷吗? 
  我们知道,需要探究的问题是复杂的,但探究到位,一般会有一个相对明确而全面的结论,尤其是涉及价值观的问题。那么,出现了可能推翻设定结论的情况应该怎么办?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当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也许这个问题在当时的课堂情境中无法解决。李广的人品性格确实是有缺陷的,事实在那里明摆着,我们也因此赞扬司马迁“不隐恶”的史家精神。所以,即使课堂方向是不可知、不可控的,也应当展开讨论甚至是深度讨论,事实上它很可能带来深度讨论。
  学生否定的想法,还使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具体问题:讨论课本预设的探究问题要不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或者说就是课本的节选部分。如果限定,就会减少讨论的难度,但同时也会逐渐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选修学习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已经为主动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老师应当在课堂上进一步激发这种主动性。就本节课而言,拓展文本的契机出现了,我们就应当抓住,催生深度研习。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主动提供相关的材料,纳入预设,自觉地引导学生在更广的视阈中思考。
  生4:有的。李广“讷口少言”,“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这说明他不善言词,不善于与人沟通,处理不好与上级的关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